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南京师范大学校训

每次走进南师大,特别是随园校区,看到那块刻着“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石时,总会多看几眼。 这八个字,不像有些口号那样华丽,但感觉很有分量。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漂亮话,背后其实藏着一套完整的做事逻辑和价值体系。

这八个字正式成为南师大的校训,是在2002年百年校庆的时候。 [3-0] 当时学校广泛征集意见,最后选定了这八个字,由书法家尉天池题写。 它们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这所百年学府复杂的历史和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南师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教育被看作是救国的根本。从三江师范学堂,到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再到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等,南师大融合了多支教育血脉。 而“正德厚生,笃学敏行”这八个字,就像是从这些丰富的历史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我们先拆开来看,“正德厚生”这四个字,源头很古老,出自《尚书·大禹谟》。 原话是“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是上古时期舜和禹讨论如何治理国家时,大禹提出的九个字方针。 放在治国层面,“正德”是前提,是修正、端正所有人的品德,让社会回归正轨。然后才能“利用”自然资源,最终达到“厚生”,让百姓的生活丰厚、富足。

把这个逻辑放到一所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意思就很清楚了。“正德”摆在第一位,说的是做人、做学问,品德是根基。 对于要成为老师的人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这让人想起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的监督(也就是校长)李瑞清。 他给学校定下的校训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倡导“俭朴、勤奋、诚笃”的校风。 他要求学生有好品行,能吃苦,有担当。 这种对“德”的强调,和“正德”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而“厚生”就更有意思了。它的字面意思是让生活丰厚起来。 但在南师大的校训里,它不只是让自己过得好。这里面融入了学校另一个重要源头——金陵女子大学的理念。 金陵女大的校训是“丰盛的生命”(Abundant Life),强调的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帮助他人。 当你为社会创造价值时,自己的生命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满和有意义。 这就是“厚生”更深一层的含义。所以,“正德厚生”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闭环:先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然后用自己的所学去服务社会,让大家的生活都变得更好。这是一个从“修身”到“济世”的过程。

说完了价值观,再来看方法论,就是后四个字“笃学敏行”。这四个字同样有古老的出处,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经典。比如《论语》里就反复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说的是,要行动起来,而且要行动得快。

“笃学”的“笃”,意思是忠厚、扎实。 放在学习上,就是指做学问要老老实实,不能浮于表面,要钻得深、挖得透。这是一种严谨朴实的治学态度。南师大历史上名家辈出,像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这些教育家,无一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扎根很深的人。 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就是“笃学”最好的例子。

“敏行”则强调实践。 学习不只是为了懂道理,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学得再多,如果不能转化成有效的行动,那也是空中楼阁。这里的“敏”,有两层意思,一是敏捷、迅速,二是敏锐、有效。它要求一个人不仅要勇于实践,还要能抓住时机,高效地把想法变成现实。

所以,“笃学敏行”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学习和实践方法:先要沉下心来,把学问做扎实、做深入;然后,要立刻行动,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敏锐地去实践、去创造。

如果把这八个字连起来看,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正德厚生”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它为我们确立了目标和方向——端正品德,贡献社会。这是内核,是驱动力。“笃学敏行”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路径和方法——扎实学习,快速行动。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一个有崇高目标但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人,是空想家。一个只懂得埋头做事但没有正确价值观引导的人,可能会走偏方向。南师大的校训,恰恰把这两者结合了起来。它告诉你,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正德厚生),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你需要掌握一套可靠的方法(笃学敏行)。

举个例子,一个南师大毕业的老师,他的“正德”,体现在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他的“厚生”,体现在他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智慧,努力让他的学生们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他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笃学”,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敏行”,在课堂上能迅速应对各种状况,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能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所以说,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套完整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它既有仰望星空的价值引领,又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指南。它不是挂在墙上给人看的,而是融入到一代代南师人的血液里,成为一种行为准则。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南京师范大学校训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