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说实话,确实是块硬骨头。但硬骨头不代表啃不下来。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一开始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就头疼,什么“之乎者也”,感觉跟自己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但后来发现,这事儿吧,真得讲究点方法。
咱们先来捋一捋,八年级到底要背哪些东西。课本版本可能略有不同,但核心的那些篇目基本是固定的。比如《三峡》、《短歌行》、《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你看,光是报菜名一样念出来,就感觉有点劝退了。但别急,我们一个个来拆解。
先说《三峡》,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其实算比较好背的。为什么?因为它写得很有画面感。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得跟着他的文字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你就想象自己坐着一条小船,两边的山压过来,那种压迫感就出来了。然后是夏天,“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水有多清澈,树影有多好看,你都能想象得到。最绝的是写水流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句话简直就是古代版的“速度与激情”,一天之内跑一千二百里,骑马都赶不上。你把这些画面在脑子里过一遍,文字自然就跟着出来了。我以前背的时候,甚至会自己画个简笔画,哪是山,哪是水,哪是猴子叫,哪是渔夫唱,画完了,文章结构也记住了。
然后是诗词部分,这才是大头。咱们得分分类。
第一类:豪放派,读起来带劲的
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这气势就出来了。这首诗很多人觉得难背,因为它长,而且典故多。我的建议是,先别管什么“青青子衿”,也别管什么“周公吐哺”。你就抓住曹操当时的心情。他那时候是个什么状态?统一了北方,手握大军,但心里还是焦虑。焦虑什么?缺人才啊!所以他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整首诗就是一场大型的招聘会演讲。他先告诉你,人生苦短,得赶紧干事业。然后又说,我这里有酒有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就缺你们这些牛人来一起干。最后表决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曹操的胸怀就像山和海一样,你们快来吧!你理解了他这个CEO招人的心态,再去看那些句子,就顺了。
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这画面感多强。一个中年大叔,带着猎犬和老鹰出去打猎,那种意气风发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这首词背起来就一个字:爽。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带着人马在平冈上打猎,那种感觉,词就从嘴里蹦出来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多酷。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是一样。这首词就是辛弃疾的一个梦。“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他喝醉了,在灯下擦自己的宝剑,做梦都梦到自己回到了军营。然后梦里带着士兵们上战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最后仗打赢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一觉醒来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梦是美的,现实是残酷的,自己已经老了,理想还没实现。这种强烈的对比,就是这首词的核心。你抓住了这个“梦与现实”的矛盾,背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类:婉约派和写景的,得有代入感
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写的是边塞的秋天,景色跟家乡完全不一样。你得去感受那种荒凉和孤独。“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周围全是山,太阳下山了,烟雾缭绕。这种环境下,人会想什么?肯定想家啊。“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想回家,但是功业未成,回不去。这种矛盾的心情,就是这首词的灵魂。你背的时候,可以放点悲凉的纯音乐,把自己带入到那个情境里去。
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一个女人,早上起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个人靠在江边的楼上。她在干嘛?等她的心上人。“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那么多船过去了,都不是她等的那一艘。太阳都快下山了,江水还在慢慢地流。那种失望和愁苦,就通过这几个简单的动作和画面写出来了。这首词不长,但感情特别细腻。你得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等人的女子,才能体会到那种“肠断白蘋洲”的感觉。
第三类:讲道理和谈人生的,得理解透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这是在讲自己的经历。他本来是个书生,结果国家有难,就上了战场,打了四年仗。开头这两句就是他的人生总结。然后是中间两句,也是最有名的一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简直就是他人生的宣言。面对死亡,他怕不怕?肯定也怕。但他觉得,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气节。你理解了他这种视死如归的信念,这两句就刻在脑子里了。最后,“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用地名双关,写自己的处境,但他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也是一样。“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先写潼关这个地方有多险要。然后笔锋一转,“望西都,意踌躇。” 看着西边长安的方向,心里很复杂。他想到了秦汉的宫殿,现在都变成了废墟。“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句写的是历史的变迁,再辉煌的王朝,最终也会覆灭。最后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管是哪个朝代兴盛,还是哪个朝代灭亡,老百姓永远是受苦的。这首曲子读起来有点沉重,但它说的是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你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曲子的脉络也就清晰了。
说了这么多,总结几个具体的操作方法:
- 理解第一,硬背第二。 拿到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别上来就“啊吧啊吧”地读。先看注释,看译文,搞清楚它在讲什么,作者是什么心情。把故事背景和人物情感弄明白了,背诵的难度至少降低一半。
- 分块记忆,化整为零。 别指望一口气把一首长诗背下来。把它分成几块,比如《短歌行》,可以按情绪分成“感慨人生苦短”、“渴望人才”、“表达决心”这三块。今天背第一块,明天背第二块,然后再合起来。就像打游戏一样,一关一关地过。
- 利用好早晚的黄金时间。 早上刚起床和晚上睡觉前,记忆效果是最好的。我以前就是每天早上起来,花15分钟过一遍昨天背的,再背几句新的。晚上睡觉前,再在脑子里默想一遍。效果很好,不骗你。
- 默写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你觉得自己背会了,不代表真的会了。拿张纸,把原文默写一遍。哪个字忘了,哪个句子卡住了,一目了然。然后就针对这些地方重点攻击。语文考试考的就是默写,这个环节省不了。
- 找到联系,串联记忆。 比如,同样是写愁,李清照的愁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小女人的那种愁。而范仲淹的愁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保家卫国的那种大愁。把这些类似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记忆也会更深刻。
最后想说一句,背古诗文这事儿,确实有点枯燥。但你换个角度想,这些文字是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人留下来的。他们当时的心情,他们看到的风景,他们思考的问题,都浓缩在这些句子里面了。我们通过背诵,其实是在和这些有趣的灵魂对话。当你能脱口而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时候,你感受到的,可能就是苏轼当年那种豪迈。当你读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时候,你思考的,可能就是历史的规律。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