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诸葛亮,大家脑子里冒出来的大概都是“智慧”的化身,什么草船借箭、空城计,简直神了。但这些大都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的故事,文学加工的成分比较多。咱们今天不聊这些计谋,聊点实在的,就是诸葛亮到底发明了些什么东西。
首先得说清楚,很多记在诸lge Liang名下的发明,历史学家们其实是有争议的。毕竟三国那会儿距离现在快两千年了,很多记录都模糊不清,而且古人喜欢把一些厉害的东西“归功”给名人,这叫名人效应,自古就有。所以,咱们下面说的这些,有些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有些则是后人推测或者传说,我会尽量分开说清楚。
木牛流马:这玩意儿真的存在吗?
这应该是诸葛亮最有名的发明了,在《三国演义》里简直是黑科技,能自己走路运粮食,简直是古代的机器人。
历史上的“木牛流马”确实有记载。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的说法,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因为蜀道难,粮食运输是天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困难,他确实造了“木牛”和“流马”来运粮。 史书上写得很明确,“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后来又“造流马法,运粮后继”。
但是,这东西到底长什么样,怎么工作的,史书上没写清楚。后人有很多猜测和复原,主流的看法有两种:
一种是独轮车。你想想,在崎岖难行的蜀道上,两轮的马车肯定不好走,独轮车反而更灵活,一个人推着就能在窄路上前进。 史学家范文澜就支持这个说法,认为木牛流马就是当时蜀国一种经过改良的独轮小车。 你想,在那个全靠人背马驮的年代,有个独轮车能大大节省人力,提高效率,这绝对算是个重大改进。
另一种说法就复杂点,认为它是一种带有特定机械结构的装置。根据一些古籍的零星描述,有人推测它有“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可能利用了杠杆原理或者某种齿轮结构,人推起来更省力。但是,具体的图纸和原理早就失传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复原模型,都是后人的想象。
所以,结论就是:诸葛亮为了解决运粮问题,确实搞出了叫做“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但它很可能不是什么能自己走的机器人,而是一种经过巧妙设计的独轮车或者别的省力机械装置。 就算只是个独轮车,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个了不起的创造,解决了大问题。
诸葛连弩:古代的“机关枪”?
打仗除了后勤,武器也得跟得上。诸葛亮在武器改良方面也有贡献,最有名的就是“诸葛连弩”。
这个东西史书上也有记载。晋代人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给诸葛亮作传,提到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改良了一种叫“连弩”的武器,改名“元戎弩”。这种弩用铁制的箭,箭长八寸(大概20多厘米),一次能发射十支箭。
一次能射十支箭,这在冷兵器时代听起来就很厉害了。你想想,两军对阵,这边突然射过来一片箭雨,对敌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是巨大的打击。所以很多人把它想象成古代的“机关枪”。
但是,它真的能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连续发射吗?可能有点夸张了。历史学家和一些技术复原者研究后认为,所谓的“十矢俱发”,更可能是指一次上弦,能连续扣动扳机发射十支储存在弩臂里的箭,或者是一次扣动扳机就把十支箭都射出去,形成一个覆盖面。 这和我们理解的现代自动武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种连弩的设计思路,其实在诸葛亮之前就有了,比如秦始皇兵马俑里就出土过结构复杂的弩机。诸葛亮的贡献,在于“损益”,也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优化,让它的性能更稳定,威力更大,并且能够大规模生产装备部队。 他不是从0到1发明了连弩,而是把它从1做到了10,变成了一个真正实用的战场利器。这同样非常了不起。
孔明灯:许愿灯的鼻祖?
很多人放孔明灯许愿,都觉得这是诸葛亮发明的。传说他在一次被困时,用孔明灯来传递信号,最终脱险。
这个说法流传很广,但其实并没有确切的史料来证实。关于孔明灯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它确实和诸葛亮有关,是他在行军打仗时用来联络的工具。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它的发明要晚得多,可能是在五代时期,一个叫莘七娘的人为纪念她死去的丈夫而制作的。
从原理上讲,孔明灯就是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原理上升,技术上并不复杂。在三国时期,纸张已经普及,燃料(比如松脂)也不难找,理论上造出孔明灯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史书里没有记载诸葛亮用这东西。军事上传递信号,当时更常用的方法是烽火、狼烟、旗语这些。孔明灯飞得高,目标也大,但风向不可控,作为军事信号工具,可靠性其实不高。所以,诸葛亮发明孔明灯这件事,更像是一个民间传说,大家把一个聪明的东西和一位聪明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馒头:真的是诸葛亮发明的?
这个故事就更有趣了。传说诸葛亮南征孟获,要渡过泸水。当地习俗是要用人头来祭祀河神。诸葛亮觉得太残忍,就用面粉做成人头的样子,里面包上牛羊肉,代替真人头来祭祀。从此,这种食物就流传开来,被称为“馒头”(当时写作“蛮头”)。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纪原》里的记载,而《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都没有提到这件事。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在诸葛亮死后八百多年才出现的。
而且从语言学和考古学的角度看,在三国之前,“饼”这个字是所有面食的统称。馒头这种发酵面食的制作技术,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说诸葛亮发明了馒头,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后人的附会。这故事听听就好,别当真。
八阵图:不只是石头阵
《三国演义》里把八阵图写得神乎其神,说是一个石头阵,敌人进去就出不来。历史上的“八阵图”其实是一种军队的作战阵法,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石头迷宫。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明确写道:“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这说明八阵图是诸葛亮在兵法推演上的一大成就。它更像是一套排兵布阵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不同兵种的组合和调度,形成一个攻防一体的作战体系。
据说诸葛亮在四川奉节一带搞过兵棋推演和训练,留下了“八阵图”的遗迹。唐代诗人杜甫就写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诗句。这说明至少在唐代,这个遗迹还是很有名的。但这个遗迹到底是他当年训练军队留下的营垒,还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建的,现在也不好说。
可以确定的是,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对阵法的研究和运用肯定有自己的一套。八阵图就是他这套理论的集中体现,而不是什么玄幻的魔法阵。
总的来说,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动手能力很强的发明家和技术改良家。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是他为了解决实际的军事问题而进行的创造。至于孔明灯和馒头,则更像是后人出于对他的崇拜而附加的美好传说。而八阵图,则是他军事智慧的结晶,是一套兵法理论,而非实体迷宫。
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把他和小说形象分开。真实的诸葛亮,可能没有小说里那么神机妙算、呼风唤雨,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技术革新和后勤保障上的务实精神和创造力,同样值得我们敬佩。他不是神,他是一个真正动手解决问题的人。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