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在实验室里捣鼓那些瓶瓶罐罐,总会碰到一个绕不开的东西——培养基。这玩意儿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它就是微生物的“食堂”和“宿舍”。不管是细菌、真菌还是细胞,你要想让它们好好活着、长起来,就得给它们准备一个舒服的环境,提供它们需要的营养。这个环境,就是培养基。
简单来说,培养基就是个人工配制,专门用来培养微生物或动植物组织、细胞的混合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碗精心搭配的营养汤。汤里有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要“喂”的是谁。不同的微生物口味不一样,有的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素”,还有的挑食,需要加点“维生素”才肯长。所以,培养基没有一个固定的配方,而是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需求来定制的。
培养基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要理解培养基,就得知道它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一个基础的培养基通常包含这几大类物质:
-
碳源:这是微生物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和构成细胞物质的骨架。就像我们人要吃饭获得力气一样,微生物也需要碳源来提供能量。最常用的碳源是葡萄糖,因为它便宜、容易被大多数微生物利用。当然,根据不同微生物的“口味”,也可以用蔗糖、乳糖、淀粉或者蛋白胨这些东西。比如,我们在做大肠杆菌发酵实验时,最常用的就是葡萄糖。
-
氮源:氮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原料。没有氮,细胞就没法分裂增殖。培养基里的氮源通常来自蛋白胨、牛肉膏、酵母提取物等。这些东西听起来像是厨房调料,实际上它们是蛋白质经过分解后的产物,富含氨基酸和小分子肽,微生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蛋白胨是用动物组织或牛奶酪蛋白水解来的,而酵母提取物则是酵母菌的“浓缩精华”,营养非常丰富,除了氮源,还能提供维生素和生长因子。
-
无机盐:这些就像是微生物的“微量元素补充剂”。虽然需求量不大,但是一点都不能少。比如磷酸盐可以提供磷元素,还能起到缓冲剂的作用,维持培养基pH值的稳定,防止环境过酸或过碱。硫酸镁、氯化钠、硫酸亚铁等则提供镁、钠、铁等离子,这些离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酶活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举个例子,如果培养基里缺了镁离子,很多依赖ATP的酶促反应就无法进行,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受阻。
-
生长因子:有些微生物特别“娇气”,它们自己合成不了某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比如某些维生素、氨基酸或者嘌呤、嘧啶。这些物质就得我们额外添加到培养基里,它们统称为生长因子。比如,一些乳酸菌就需要我们额外添加叶酸和核黄素才能生长。酵母提取物因为成分复杂,本身就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生长因子,所以经常被用在那些营养要求苛刻的微生物培养基中。
-
水:最后,也是最基础的,就是水。水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培养基里的一切营养物质都需要溶解在水里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我们通常用的是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因为自来水里的氯离子和一些杂质可能会抑制微生物生长。
培养基的种类有哪些?
知道了成分,我们再来看看培养基的分类。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它分类。
按物理状态分,可以分为三种:
-
液体培养基: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碗“营养汤”。它不加任何凝固剂,呈液体状态。这种培养基通常用在需要大量增殖微生物的场景,比如工业发酵生产抗生素或者在实验室里扩增菌种。我们把菌种接进去,放在摇床上晃动培养,这样能保证菌体和营养物质充分接触,还能增加溶氧量,让它们长得更快。
-
固体培养基:这个是在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了一种叫做“琼脂”的凝固剂。琼脂是从海藻里提取的一种多糖,它本身几乎不提供任何营养,微生物也分解不了它,但它有个特性,在高温下溶解,冷却到40℃左右就会凝固成果冻状。这样一来,微生物就被固定在了固体表面上生长。固体培养基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用来分离和纯化微生物。当一个样品里有多种微生物时,我们把它稀释后涂布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单个微生物会在一个位置上不断繁殖,最终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因为一个菌落通常是由一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来的,所以我们挑取单个菌落,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纯种。我们平时在新闻里看到的,培养皿里长着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菌落照片,用的就是固体培养基。
-
半固体培养基:这种培养基里的琼脂含量比较低,大概在0.3%到0.5%之间,凝固后呈软琼脂状,有点像嫩豆腐。它主要用来观察细菌的动力。有些细菌有鞭毛,会运动,我们用接种针穿刺接种到半固体培养基里,如果细菌有动力,它就会沿着穿刺线向周围扩散生长,形成一个浑浊的区域。如果细菌没有动力,它就只会沿着穿刺线生长,形成一条清晰的线。
按功能和用途分,那就更复杂了,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
基础培养基:这种培养基营养成分比较简单,能满足一般微生物的生长需求,不挑食的微生物都能在上面长。比如我们常用的营养琼脂(NA)和LB培养基,就是典型的大肠杆菌“基础套餐”。
-
选择性培养基:这种培养基就有点“挑剔”了。它通过加入某些特定的化学物质(比如抗生素、染料或高浓度的盐),来抑制一部分微生物的生长,只允许我们想要的目标微生物生长。比如,我们想从一个土壤样品里分离出放线菌,就可以在培养基里加入高浓度的链霉素,因为大多数细菌对链霉素敏感,会被抑制掉,而很多放线菌则能抵抗它,从而被筛选出来。
-
鉴别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更有意思,它利用了不同微生物代谢特性上的差异。培养基里会加入某种特定的底物和指示剂,当微生物利用这种底物发生特定生化反应时,就会引起指示剂变色,从而让不同类型的菌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或特征,方便我们一眼区分开来。最经典的例子是伊红美蓝琼脂(EMB)培养基,它是用来鉴别大肠杆菌的。大肠杆菌在EMB培养基上生长时,会强烈发酵乳糖产酸,使菌落中心的染料沉淀,形成独特的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的菌落。而其他不能发酵乳糖的细菌,比如沙门氏菌,长出来的菌落就是无色的。这样一来,我们通过看颜色就能直接判断样品里有没有大肠杆菌。
如何亲手配制一个培养基?
说了这么多理论,我们来聊聊具体怎么操作。配制培养基是一个精细活,每一个步骤都得小心。
-
计算与称量:首先,根据配方计算好需要多少量的各种药品。比如我们要配1升的LB培养基,配方是10克胰蛋白胨、5克酵母提取物、10克氯化钠。然后用电子天平精确地称量出这些粉末。称量的时候要用称量纸,防止药品污染天平。
-
溶解:把称好的所有粉末都倒进一个烧杯里,加入大约800毫升的去离子水。然后把烧杯放到磁力搅拌器上,放入一个搅拌子,开始加热并搅拌。加热可以帮助粉末更快地溶解。要一直搅拌到所有粉末完全溶解,溶液变得澄清透明为止。
-
定容与调pH:等溶液冷却到室温后,把它转移到1升的量筒里,然后继续加水,直到液面刚好达到1升的刻度线。这个过程叫“定容”。接下来是关键一步——调节pH值。大部分微生物喜欢在中性偏碱的环境(pH 7.0-7.4)中生长。我们需要用pH计来测量当前溶液的pH值,然后用稀盐酸(HCl)或氢氧化钠(NaOH)溶液一滴一滴地往里加,直到pH值达到预设的要求。这一步需要耐心,因为加多了就得往回调。
-
分装:如果要做液体培养基,就把调好pH的溶液分装到三角瓶里。如果要做固体培养基,现在就要加入计算好重量的琼脂粉,然后加热搅拌直到琼脂完全融化。之后再趁热把它们分装到耐高温的瓶子里。分装的量不要超过容器容积的四分之三,要留足空间。
-
灭菌:这是整个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一步。空气中、容器上、甚至水里都充满了各种杂菌。如果不把这些杂菌全部杀死,等我们接种上目标菌后,长出来的就不知道是谁了。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我们把分装好的培养基瓶口用棉塞塞好,再包上牛皮纸,放进高压灭菌锅里,在121℃的温度和对应的压力下,保持15到20分钟。这个条件足以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
倒平板(仅限固体培养基):灭菌完成后,等培养基冷却到大约50℃-60℃,感觉手握着瓶子不烫手的时候,就可以在超净工作台这种无菌环境里,把培养基倒进无菌的培养皿里了。每个皿倒大约15-20毫升,轻轻晃动让培养基铺满皿底,然后盖上盖子,静置等待它凝固。凝固后,把平板倒置过来,防止盖子上的冷凝水滴到培养基表面造成污染。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一份合格的培养基才算制作完成。它就像一块开垦好的田地,等待着我们播撒“种子”,然后观察它们生根发芽,长出我们期望的“庄稼”。理解了培养基,也就理解了微生物研究的基础。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