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六要素,或者说,我们这行吃了半辈子饭的人嘴里常念叨的“5W1H”,就是: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过程(How)。
这六个词,听着像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东西,简单得掉渣。但说真的,这玩意儿就是我们新闻匠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今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想搞个大新闻,可你仔细扒拉开那些花里胡哨的标题、煽情到油腻的文字,能把这六个最基本的问题说清楚的,有几个?太少了。
所以,别嫌我啰嗦。这六个要素,不是什么需要背诵的教条,它们是构成一个“事实”的钢筋骨架。缺了任何一根,你盖起来的房子,要么是空中楼阁,要么就是个摇摇欲坠的危房,一阵风就倒。
我们一个一个来掰扯。
先说人物(Who)。这可不只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张三、李四、王五,谁不会写?关键是,这个“谁”是谁?他是干嘛的?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故事里?他是一个失去孩子的父亲,还是一个赚得盆满钵满的投机商?他是一个兢兢业業一辈子的老匠人,还是一个初出茅庐、满腔热血却处处碰壁的毕业生?
你得把“人”写活了。一个人的身份、背景、动机,直接决定了整个故事的质感和走向。我见过太多稿子,把人写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功能性的名字。比如“市民王先生反映……”,哪个王先生?他住哪个小区?他反映这个问题多久了?是第一次还是第一百次?这些细节,才是血肉。没有血肉的“人物”,就是一具干尸,读者看着都觉得瘆得慌。把人物的弧光写出来,哪怕只是一个小人物,他的挣扎、他的喜悦、他的无奈,都是故事里最抓人的钩子。
然后是事件(What)。这是新闻的核心,是“发生了什么”。听起来最简单,其实水最深。一场火灾,是“什么”?是“某地发生火灾”这么一句话吗?当然不是。是消防员冲进去救出了一个被困的婴儿?是邻里之间奋不顾身地互相救援?还是火灾暴露出了某个小区年久失修的消防隐患?
你看,同样一场火灾,“什么”可以是英勇的赞歌,也可以是问责的檄文,更可以是人性的考场。“What”考验的是一个记者的“新闻鼻”,你得从一团乱麻里,揪出那根最关键、最能牵动人心的线头。这个“事件”,必须有冲突,有变化。从平静到混乱,从希望到绝望,或者从绝望中看到一丝微光。没有冲突和变化的“事件”,那不叫新闻,那叫流水账。
再来,时间(When)和地点(Where)。这对双胞胎,看似是技术性参数,其实是给故事搭舞台、定调子的。
时间(When),绝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日期和时间戳。 “2023年12月31日晚上11点59分”,这只是一个时间点。但如果你写“在跨年钟声即将敲响的前一秒”,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时间能赋予事件特殊的意义。深夜发生的罪案,和光天化日之下的,给人的心理感受天差地别。在举国欢庆的节日里发生的悲剧,那种反差感带来的冲击力,远比平时要大得多。所以,别傻乎乎地只写一个日期,多想想这个时间点背后,有什么样的情绪和背景。
地点(Where)也是一样。别只写“某市某街道”。那是什么样的街道?是人声鼎沸的商业步行街,还是寂静无人的深夜小巷?是在城市的心脏地带,还是在被遗忘的边缘角落?地点,就是场景。你得用文字把这个场景画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医院的消毒水味儿,法庭的庄严肃穆,灾难现场的断壁残垣……这些都是“地点”的一部分。一个有味道、有温度、有画面的地点,能让你的故事瞬间“立”起来。
好了,重头戏来了——原因(Why)。
这是六要素里的“灵魂拷问”。也是区分一个记者和一个信息搬运工的试金石。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是偶然,还是必然?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
探究“Why”是最难的,因为它需要你超越事件的表面,去做大量的调查、采访和思考。它要求你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执着地去问“为什么”。一个官员落马了,为什么是他?是个人贪欲膨胀,还是制度存在漏洞让他有机可乘?一个产品火爆全网,为什么是它?是营销做得好,还是它真的切中了当代人某种隐秘的心理需求?
写“Why”最忌讳的就是想当然和胡乱猜测。你得有证据,有逻辑,得把一条条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因果链条。一篇没有“Why”的新闻,就像一顿没有盐的饭,吃得下,但没滋味,更没营养。读者看完,脑子里只有一个“哦”,然后就忘了。而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它的“Why”能让人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甚至拍案而起。
最后,过程(How)。
如果说“What”是事件的高潮,那么“How”就是通往高潮的路径,是整个故事的叙事脉络。事情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这个地步的?
小偷是怎么潜入房间的?救援队是怎么在废墟中找到幸存者的?一家公司是怎么从辉煌走向破产的?“How”充满了细节,充满了动态。它负责把之前的所有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原因——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流畅、可信的叙事。
写“How”,你要像一个导演,在脑子里把整个事件重新“演”一遍。哪个环节是关键转折?哪个细节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哪个场景最富有戏剧性?你要把这些画面感十足的片段,按照逻辑和节奏,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好的“How”的描述,能让读者像看电影一样,沉浸在你的故事里,跟着你的节奏呼吸。
所以你看,这六个要素,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它们不是一个僵死的公式,而是一套动态的、有机的思维工具。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我们这些写字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到这个原点。用这六把手术刀,去解剖复杂的世界,把事实的骨架清晰地呈现出来,再用我们的笔触,为它赋予血肉和灵魂。这才是新闻写作的根本。别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先把这六个问题,给自己问明白了,给读者说明白了,再说别的。
这活儿,不容易。但有价值。
真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