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是什么意思?教科书会告诉你,是“能量”、是“精力”。没错,物理课本里那个能让灯泡发光、让汽车飞驰的,叫energy;你熬了一宿,第二天头昏脑胀、眼皮打架,抱怨自己“一点儿energy都没有了”,这个也是energy。
但你要是真这么想,那就把这个词给活活看扁了,就像把一首交响乐硬说成是do re mi fa so,技术上没错,但灵魂全丢了。
对我来说,energy这个词,远不止是物理学单位或者个人体力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气场。一种你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却又抓不住、摸不着的东西。它是一种生命力的流动和彰显。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走进一个房间,里面的人刚刚大吵一架,虽然此刻鸦雀无声,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尴尬、紧张、让人想立刻逃跑的氛围。那是什么?那就是“bad energy”。你甚至不需要听见一个字,你的皮肤、你的神经末梢,就已经替你接收了全部信息。反过来,你参加一个派对,音乐正好,灯光正好,每个人都在笑,那种发自内心的、毫不设防的快乐像暖流一样包裹着你,让你也忍不住想跟着摇摆。这就是“good energy”。
所以你看,energy首先是关于人的。
有些人,他就是个energy黑洞。你跟他待一会儿,哪怕只是聊些无关痛痒的,都会感觉自己的生命力被一点点抽走,莫名其妙地就累了,情绪也低落下去了。我们管这种人叫“energy vampire”——能量吸血鬼。他们不一定是坏人,但他们身上的那种颓靡、抱怨和消极,就像一个低气压中心,不断吸走周围的氧气。
而另一些人,简直就是行走的充电宝。他们可能话不多,甚至可能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但你就是觉得舒服、安心。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微笑,他们举手投足间那种笃定和从容,都在向外散发着一种积极的、温暖的energy。跟他们在一起,你会觉得世界都明亮了几分,自己那些乱七八糟的烦心事儿,好像也没那么大不了了。这种人的energy是具有感染力的,是建设性的。
我认识一个做手工皮具的师傅,快六十岁了,每天弓着背,在自己的小作坊里敲敲打打。你以为他会很疲惫?恰恰相反。他聊起他手里的皮子,眼睛里放出的光,那种专注和热爱,那股子劲儿,就是最澎湃的energy。他把自己的生命energy,全部灌注到了那些一针一线的作品里。所以,他的作品才不只是一个商品,它是有温度的,有故事的,它携带了创造者的energy。
这又引申到energy的另一个层面:它关乎创造和激情。
当一个歌手在舞台上嘶吼,汗水浸透头发,青筋暴露,他传递给你的绝不仅仅是分贝,而是一种原始的、爆炸性的energy。当一个作家为了一个句子彻夜不眠,反复修改,他投入的也不仅仅是时间,而是他的心智能量——mental energy。我们常说“put all your energy into something”,就是把你的全部心神、热情、意志力,都聚焦在这一件事上。这种energy的投入,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它能化腐朽为神奇。
再往大了说,一个城市,也是有它自己的energy的。
比如北京,它的energy是厚重的、大气的,甚至有点官僚气的,但地底下又涌动着一股躁动不安的、充满机遇的暗流。你走在胡同里和走在国贸CBD,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energy流。而上海呢?它的energy是精明的、快速的、闪闪发光的,每一栋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都反射着欲望和效率。你去到成都,那里的energy又是另一番景象——悠闲、自洽、带着一股子火锅底料的辛辣和茶馆里的安逸。
这种城市的energy,是成千上万生活在其中的人的energy汇集、碰撞、交融后形成的独特气质。它决定了你会爱上这座城,还是会感到格格不入。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energy是什么意思?
它当然是物理学上的“能量”,是生物学上的“精力”。但它更是人际关系里的“气场”,是个人状态上的“活力”,是艺术创作中的“激情”,是城市文化里的“气质”。它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可以被感知和传递的概念。
下次,当你想用这个词的时候,别只想着充电和吃饭。想想那个让你如沐春风的朋友,想想那首让你热血沸腾的歌,想想那座让你心跳加速的城市。
那才是energy这个词,真正鲜活、有血有肉的含义。它不是一个能被简单翻译的词汇,它是一种需要你用整个身心去体验和理解的存在。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