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dging,这个词,你要是直接去查字典,它可能会告诉你“树篱”、“对冲基金”之类的意思。但在学术英语的语境里,这俩字的分量,可比你在院子里种一圈冬青树要重得多。
说白了,hedging 就是学术写作里的“保命大法”,是一种刻意使用的模糊限制或留有余地的语言策略。它不是让你含糊其辞、不知所云,恰恰相反,它是一种高级的、展现学术谦逊 (academic humility) 和精确性 (precision) 的技巧。
很多刚踏入学术大门的“萌新”,包括当年的我,都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做了个实验,数据出来了,恨不得在论文里昭告天下:“我的研究证明了(proves)XXX是YYY的唯一原因!”或者“这个结果无可辩驳地(irrefutably)显示了……”
然后呢?然后你的论文就被审稿人(reviewer)怼得体无完肤。那封拒信,或者“Major Revision”的修改意见,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你眼冒金星。审稿人会冷冰冰地问你:你凭什么说“证明”了?你考虑过其他变量吗?你的样本量够大吗?你确定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无可辩驳”?年轻人,口气不小啊。
这就是没用 hedging 的惨痛下场。
你得明白,学术研究,尤其是在社会科学和很多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几乎永远无法获得百分之百确定的“真理”。我们能做的,只是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能性最高、解释力最强的说法。hedging 就是保护这个说法的“金钟罩铁布衫”。它告诉读者,特别是那些火眼金睛的同行们:我知道我的研究有局限性,我承认这个世界很复杂,我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推断,而不是一个终极定律。
这么一说,你是不是觉得 hedging 突然变得高大上起来了?它不再是“没底气”的象征,而是“我很严谨,我很专业”的徽章。
那么,这个“保命大法”具体怎么操作呢?其实就是一整套的“武器库”,你得学会灵活运用。
首先,是情态动词 (modal verbs) 的巧妙运用。
别再张口闭口就是 “This is…” 或者 “This will cause…”。试试看:
* may: This may suggest a correlation between A and B. (这或许表明A和B之间存在关联。) 这一下子就有了探索的意味。
* might: Further research might uncover other factors. (进一步的研究也许会揭示其他因素。) 多谦虚。
* could: The observed phenomenon could be explained by… (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你看,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唯一的答案。
其次,是模糊限制类的副词和形容词 (adverbs and adjectives of probability)。
这些词就像给你的论断加了一层柔光滤镜,让它不那么刺眼。
* This is likely the main reason. (这很可能是主要原因。)
* The result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该结果与先前的研究大体上一致。)
* It is arguably the most significant finding. (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发现。) “arguably”这个词太妙了,意思是“虽然有争议,但我认为可以这么说”,一下子就把潜在的反对意见都纳入了你的表述框架里。
再来,是那些神仙级的“引述动词” (reporting verbs)。
当你陈述你的发现时,别用那么硬的词。
* The data suggest that… (数据表明…)
* The findings indicate a trend towards… (研究结果指出了…的趋势。)
* This study implies that… (本研究暗示了…)
* We propose a new model… (我们提议一个新的模型…)
看到了吗?suggest, indicate, imply, propose…这些词都在告诉你,我们是基于证据在“建议”一种看法,而不是在“宣布”一个事实。
最后,还有一些“套话”结构 (introductory phrases),虽然叫套话,但真的好用。
* It seems that… the treatment had a positive effect. (看起来…治疗有积极效果。)
* It appears to be… a common issue in this population. (似乎是…这个人群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 To some extent, our hypothesis was confirmed.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假设得到了证实。)
* It is possible that… other variables influenced the outcome. (有可能…其他变量影响了结果。)
把这些工具组合起来,你的句子就会立刻从一个愣头青,变成一个深思熟虑的学者。
对比一下:
* 愣头青版: Social media causes depression in teenagers. (社交媒体导致青少年抑郁。)
* 学术版: The avail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heavy use of social media may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ome teenagers. (现有证据表明,大量使用社交媒体可能是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一个因素。)
第二个句子长了很多,也“绕”了很多,但它的精确性和可信度是第一个句子完全无法比拟的。它包含了 hedging 的所有要素:引述动词 (suggests),情态动词 (may be),还有对范围的限定 (in some teenagers)。这就是学术的语言。
当然,凡事都有个度。hedging 也不是让你通篇都“可能”、“也许”、“似乎”,那就成了过度谨慎 (over-hedging),会让你的文章看起来毫无观点,缺乏自信,读者读完都不知道你到底想说啥。那同样是灾难。
真正的挑战,是在自信断言和学术谦逊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这就像走钢丝,走得好了,是艺术;走得不好,就掉下去了。
什么时候该斩钉截铁?比如,在描述你自己的研究方法时。“我们采用了某某方法”,“我们发放了500份问卷”,这些是你自己做过的事,是客观事实,就没必要遮遮掩掩。
什么时候该小心翼翼?在解释结果、提出推论、引申意义的时候。因为这些环节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你的主观解读,是你学术思想的体现,也是最容易被攻击的地方。
所以,hedging 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技巧,它背后是一种学术世界观。它承认知识的边界,尊重他人的研究,鼓励开放性的讨论,并且,最终保护了你自己。当你学会了这门手艺,你的文字才真正开始拥有了在学术江湖里生存下去的骨骼与温度。它让你听起来不像一个在自说自话的“民科”,而更像一个真正懂得游戏规则、并对知识本身怀有敬畏之心的研究者。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