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ls,它的中文意思,是动物。
但你要是觉得,这个词的全部意义就这么点儿,那就……怎么说呢,太小看语言的力量了,也太小看这个词背后那片广袤无垠、充满了嘶吼、呢喃、飞翔与潜行的世界了。说真的,每次我看到或者听到animals这个词,脑子里冒出来的,绝不仅仅是那个冷冰冰的、生物学分类上的“动物界”。
它更像一把钥匙。
一把能打开不同记忆之门的钥匙。
对我来说,第一扇门后面,是我童年时的那条狗。它没有名字,大家都叫它“黄黄”。那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就是最普通不过的土狗。在那个还没有“宠物”这个概念那么普及的年代,它就是我的animal。这个词,在那时候,闻起来是夏日午后院子里灰尘的味道,摸上去是它那身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有点粗糙的黄毛。它代表着一种最原始的伙伴关系。你不需要跟它讲道理,它也听不懂你的烦恼,但你哭的时候,它会默默地把头靠在你的膝盖上,用它那双清澈得能照见你灵魂的眼睛看着你。那种眼神,纯粹,直接,没有一丝一毫的伪装。饿了,就哼哼;开心了,尾巴能摇成一个螺旋桨。这种不依赖于复杂语言的交流,这种本能层面的懂得,是人类世界里,我们费尽心机都很难找到的。所以,animals这个词,首先,它是有温度的,是湿漉漉的鼻子,是摇摆的尾巴,是一种无言的陪伴。
然后,你把视线拉远一点,第二扇门推开,是BBC纪录片里那个壮阔得让人失语的世界。这里的animals,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它们是野性的化身。是撒哈拉沙漠里,猎豹在追逐羚羊时那绷紧到极致的肌肉线条;是深海里,蓝鲸那如同神谕般的鸣叫;是亚马逊雨林里,蜂鸟翅膀以肉眼无法捕捉的频率高速振动。这里的animal,带着一种凛冽的、不容置喙的生命力。它代表着生存,最赤裸裸的生存法则。没有道德,没有对错,只有捕食与被捕食,只有为了基因延续下去的、刻在骨子里的顽强。你看一只狮子,它的眼神里不再是家里那只猫的慵懒,而是一种君临天下的威严与挥之不去的警惕。这个词,在这里,是力量,是残酷,也是自然秩序里最壮丽的一环。它让我们这些蜷缩在钢筋水泥格子间里的人,突然意识到,哦,原来生命还有这样一种活法,如此原始,如此激烈,如此不加修饰。
再往深了想,animals这个词,还是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它们,而是我们自己。
你听,我们怎么用这个词来形容人?“他在球场上简直就是个animal!” 这时候,我们说的是他那股无法阻挡的、原始的力量和欲望。“别像个animal一样吃东西。” 这时候,我们指的又是粗鲁、没有教养、被本能支配的行为。你看,这个词在我们嘴里,一会儿是褒义的赞叹,一会儿是贬义的批评。它就像一条基准线,我们用它来衡量自身的“人性”与“兽性”的距离。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不就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超越了“animal”的状态吗?我们有理性,有文化,有复杂的社会结构。
可笑的也在这里。我们一边拼命想证明自己不是animal,一边又在内心深处,渴望那种属于animal的自由。我们羡慕鸟能在天上飞,羡慕鱼能在水里游,羡慕狼可以在旷野上对月长嚎。那种不受任何社会规范、道德眼光束缚的生命状态,对我们这些被各种“应该”和“不应该”捆绑得喘不过气来的人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所以,老实讲,animals这个词,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是一个复杂的、充满了矛盾和张力的关系集合体。它包含了我们对纯真的怀念(像童年的那条狗),对力量的崇拜(像纪录片里的雄狮),对自身的反思(我们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对自由的终极向往。
我总觉得,一个文明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如何理解和对待“animals”这个词所代表的群体。是把它们看作可以随意利用的资源?还是可以平等对话的生命?是把它们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取乐?还是尽力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那片栖息地?
你再琢磨琢磨,这个词,它甚至还带着一种悲剧色彩。当我们在谈论“野生动物保护”的时候,这个“保护”的行为本身,就已经预设了它们的脆弱,预设了它们在人类活动面前的无力。这个词的背后,是正在消失的雨林,是正在融化的冰川,是无数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濒临灭绝的物种名录。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animals英语什么意思?”
它的意思是动物。但它也意味着伙伴、意味着野性、意味着本能、意味着一面映照出我们人性所有光辉与不堪的镜子。它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在这个蓝色星球上,我们不是唯一的主角。在我们自以为是的文明之外,还有一个更宏大、更古老、更遵循内心真实声音的世界。而那个世界里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心跳,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