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什么和什么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说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黄河。没错,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确实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但如果只说黄河,那就把事情说得太简单了。真实的历史,比这个要复杂得多,也精彩得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说“黄河是母亲河”,认为中华文明就是从黄河流域这个“摇篮”里诞生的,然后像涟漪一样一圈圈扩散出去,影响了整个东亚。这种说法叫“中原中心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主要是因为我们最早发现的那些牛气冲天的古代遗址,很多都在黄河流域。比如河南的二里头遗址,很多人认为它就是夏朝的都城。 还有殷墟,那是商朝晚期的都城,甲骨文就是在那儿发现的,一下子把中国的信史往前推了好几百年。再加上周朝的丰镐二京,也都在黄河流acatena。这些发现太耀眼了,所以大家自然会觉得,黄河流域就是文明的唯一源头。

而且,黄河流域的农业条件在古代确实好。那里是黄土地,土质疏松,用简单的木头、石器工具就能耕种。黄河还会定期泛滥,虽然泛滥起来是灾难,但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淤泥,又是天然的肥料。所以,这里很早就发展起了以种植小米(粟)为主的旱作农业。有了稳定的粮食,人口就能增长,就能养活不种地的人,比如手工业者、士兵和管理者。这样,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国家就慢慢出现了。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史前文化,主要就在这个区域活动。

但是,随着考古工作越做越多,我们在中国其他地方,特别是长江流域,也挖出了大量惊人的东西。这些发现,直接挑战了“中原中心论”。

最有颠覆性的发现之一,就是长江流域的各种古文化遗址。比如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距今有五千多年了。 这个古城的规模巨大,有宫殿区、内城、外城,还有一套极其复杂的水利系统。 这套水利系统,比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年代还要早一千年。 更重要的是,良渚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比如玉琮、玉璧,工艺精湛,而且有着非常复杂的纹饰。这些玉器显然不是普通人能用的,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信仰体系。一个拥有复杂社会结构、统一信仰、还能组织大规模工程的社会,这不就是文明吗?所以,良渚的发现,直接证明了在五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已经独立发展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再往长江中游看,有湖南的城头山遗址,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城,距今超过六千年。还有湖北的石家河遗址群,那里也发现了巨大的城址和大量的祭祀用品。这些都说明,长江中游地区同样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黄河流域种小米不同,长江流域温暖湿润,是水稻的故乡。这里的人们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发展出了稻作农业文明。

所以,现在更准确的说法是“多元一体”。这个词是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来的,他把中华文明的起源比作“满天星斗”。 意思就是说,在很久以前,中华大地上不是只有一个文明的火种,而是有很多个,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河,还有其他地方。比如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那里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大型的祭祀遗址,说明也曾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

这些“满天星斗”一样的早期文明,一开始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各有各的特色。黄河流域强在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后来发展出了强大的王朝;长江流域则在精神信仰和艺术创造上非常发达,良渚的玉器就是最好的证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则可能在宗教祭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体系。

但它们之间又不是完全隔绝的。它们会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甚至互相竞争。比如,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玉器,就能看到良渚玉器的一些影子。这说明,不同区域的文明在早期就已经开始了接触和融合。

到了后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更容易吸收和融合各方的文化优势。夏、商、周这几个早期王朝在中原地区相继崛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核心。这个核心就像一个熔炉,把周围不同区域的文化元素都吸收进来,经过整合和重塑,最终形成了一个更强大、更有包容性的“华夏文明”。这个过程,就叫“一体化”。

所以,回答“什么和什么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个问题,最准确的答案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它们是两条并行的主线,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如果说黄河文明像一杯浓烈的北方烈酒,雄浑、有力,那么长江文明就像一杯温润的南方米酒,细腻、丰富。除了这两大流域,还有西辽河流域等其他区域,它们也都是这个伟大文明的源头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一棵孤零零的大树,而是一片广袤的森林,由无数颗种子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最终交织在一起,长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这是一个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动态过程,远比单一的“摇篮”论要复杂和迷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什么和什么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