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估这事儿,很多人都头疼。管理者觉得像在走过场,员工觉得是审判日。其实,搞砸了才头疼,做好了,对大家都有用。问题是,多数人没想明白怎么把它做好。
我们先不说那些复杂的理论,就聊聊具体怎么做,一步一步来。
第一步:评估开始前,你得把功课做足
别等到要谈话前一天,才急急忙忙翻记录。那时候你能想起来的,基本都是最近发生的事。这叫“近期效应”,是绩效评估里最常见的坑之一。一个员工可能干了三个月的好活,就因为上周犯了个错,你对他的印象就全盘皆墨了。这对人家不公平。
你应该做的是,平时就养成记录的习惯。可以用个简单的文档,或者专门的软件。记录什么呢?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那些能说明问题的“关键事件”。 比如:
- 正面事件: 小张在A项目里,主动想了个办法,把项目交付时间提前了3天。这说明他有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要记下来,具体是哪个项目,用了什么方法,带来了什么结果。
- 负面事件: 小李在B项目中,因为沟通不到位,导致合作部门返工了两次。这说明他在沟通协调上可能需要提高。同样,记下具体情况,造成了什么影响。
除了这些大事,数据也得有。做销售的,看销售额、客户增长率。做开发的,看代码提交次数、缺陷率、项目完成度。拿出具体数字,评估才有说服力。不然你跟员工说“你这个季度干得不错”,他会觉得你很敷衍。如果你说“你这个季度客户满意度从85%提升到了92%,特别是你在处理C客户投诉时表现很好”,他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
准备工作还包括跟其他人聊聊。跟你自己团队里和这个员工合作多的人聊,也跟他协作过的其他部门同事聊。这叫“360度评估”的简化版。 当然,你听来的信息要自己判断,不能偏听偏信。目的是为了让你的评价更全面,避免因为个人视角产生的偏见。
最后,定个明确的评估标准。这个标准最好是年初或者项目开始时就和员工一起定好的。你们都清楚要完成什么目标,达到什么程度算优秀,什么程度算合格。这样评估的时候,你们聊的不是抽象的“表现好坏”,而是具体的“目标完成了没有”。
第二步:评估面谈时,沟通方式决定一切
约个正式的时间,找个安静的会议室,别在工位上或者吃饭的时候顺便就把这事儿给办了。这体现了你对这件事的重视。
谈话开始,别绕圈子。直接告诉他这次谈话的目的,就是一起回顾一下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更好。
谈话的核心原则是“基于事实,而非感觉”。把你准备好的数据和关键事件拿出来。先说好的地方,而且要说得具体。不要只说“你很努力”,要说“我注意到你在X项目上,连续加了几个晚上的班,最后保证了项目按时上线,这点非常棒”。人都是先听到肯定,才更容易接受后面的建议。
说到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一样要具体。千万别用“你工作态度有问题”这种攻击性强又模糊的话。你可以这么说:“我注意到你最近提交的3份报告里,都有一些数据错误。这不是你平时的水平。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时间太紧张,还是核对流程有问题?” 这种说法,是把矛头对准“事情”,而不是对准“人”。 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模式。
整个过程,一定要让员工多说。这不是你的独角戏。你可以多用开放式问题,比如:
- “你对自己过去这个季度的表现怎么看?”
- “你觉得哪个项目让你最有成就感?为什么?”
- “在工作中,你觉得哪方面让你觉得最困难?”
-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需要我提供什么支持?”
当员工提出自己的看法时,认真听。哪怕你不同意,也让他先把话说完。让他感觉到你是在跟他“交流”,而不是在给他“下通知”。如果双方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不一致,那就回到事实和数据上。比如,他说自己已经尽力了,但你觉得结果不理想。那就可以一起分析,是目标定得不合理,是资源不够,还是方法需要调整。
谈话的最后,要形成一个明确的行动计划。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要思考怎么能让他做得更好,或者把他的经验分享给团队。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定出具体的、可执行的改进步骤和时间点。比如,“那我们定一下,下个月开始,你每份报告提交前,都先和同事交叉检查一遍数据。一个月后我们再看看效果怎么样。”
第三步:评估结束后,持续跟进才有用
很多人觉得,绩效评估谈完话、签完字就结束了。这是最大的误区。评估真正的目的,不是给过去打个分,而是为了让未来变得更好。
所以,面谈时定好的行动计划,你作为管理者有责任去跟进。他需要培训,你得去帮他争取资源。他需要更多授权,你得在工作中给他创造机会。你定了一个月后检查报告的准确性,那就真的要在日历上设个提醒,到时候去检查。
这种跟进不应该是临时的,而应该变成日常的管理习惯。取消年度评估,改为更频繁的季度评估或月度沟通,现在很多公司都在这么做。 因为市场变化太快,等一年再来复盘,很多事情都晚了。高频率的沟通,能让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目标,员工也能随时得到反馈,不会等到年底才大吃一惊。
这种不定期的、非正式的沟通有时候比正式评估更有用。在茶水间碰到,问一句“上次我们聊的那个问题,你现在觉得怎么样了?”或者在他完成一个阶段性工作后,及时给他一个口头的肯定。这会让员工觉得,你一直在关注他,你们是一个团队在并肩作战。
几个必须避开的坑
- 晕轮效应: 就是你因为员工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就觉得他什么都好。或者反过来,因为他某方面有缺陷,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要克服这一点,就必须把评估维度拆开,一项一项地看,每一项都用具体事实来说话。
- 个人偏见: 人很难做到绝对客观。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偏爱那些性格跟你像、或者平时跟你聊得来的员工。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有这种偏见,然后强制自己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准备阶段收集的客观数据和多方信息,这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 流于形式: 为了评估而评估,把填表、打分当成任务。管理者和员工都心知肚明是在演戏。这样的评估,不做也罢。它只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浪费所有人的时间。要让评估变得有意义,就必须把它和员工的成长、薪酬、晋升真正挂钩,并且让员工看到评估结果是如何帮助他实现这些的。
- 只谈过去,不谈未来: 评估的重点是改进和发展。花太多时间纠结于过去的错误没有意义。回顾过去是为了总结经验,关键是要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讨论“接下来我们怎么做”上。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