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2021年国家公务员《行测知识点》:政治体制的其他问题编辑

说实话,提到国考行测的政治体制这块儿,脑子里第一反应蹦出来的,无非就是那些硬邦邦的大标题:国家结构形式政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就像是政治体制这栋大楼的主梁和承重墙,备考时自然是要卯足了劲儿去啃的。可问题就出在,啃完这些大骨头,以为差不多了?嘿,魔鬼藏在细节里,那些让人抓狂的,往往是教科书里、大纲里语焉不详,或者压根儿没给你分门别类列出来的“其他问题”。

这些“其他问题”是个什么鬼?简直就是零散知识点的代名词。它们不像主干知识那样有个清晰的脉络和逻辑体系,更像是一堆散落在角落里的零钱或者你整理房间时发现的那些“啊,原来这个东西在这里!”的小玩意儿。备考前期,你可能压根儿就不会太在意它们的存在;等你把主干知识过了一遍又一遍,开始刷题冲刺的时候,这些小东西就会时不时跳出来给你一个“惊喜”,或者说,惊吓。

就拿机构职能来说吧。你知道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这没毛病。你知道它下面有多少部委,也大致知道外交部管外事、教育部管教育。可要是题目突然问你,某个特定部委的某个具体职能是什么?比如,谁负责制定国家标准?市场监管总局。谁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再刁钻点,问你某个已经撤销或合并的机构,它曾经的职能去哪儿了?或者某个新设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种东西,你不专门去翻阅最新的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的组织法或者各部门的“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光靠笼统的理解,简直是要命!它们不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这么普适,而是非常具体、非常死板、非常容易混淆。特别是权力与责任的对应关系,哪个机构有权做什么,同时要承担什么责任,里面门道太多了。

还有那些关于会议决策程序的细节。你可能知道人民代表大会一年开一次会,常委会经常开。但大会召开的条件是什么?常委会的议事规则里有没有什么特别强调的?比如,表决议案必须要有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吗?这些隐藏在法律条文深处的细节,平时看书可能一眼带过,但偏偏就可能成为一道单选题的四个选项之一,让你傻眼。再比如,政治协商会议,它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记住了。可要是问你政协会议闭会期间,它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和地位是什么?它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什么关系?虽然一个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一个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性质完全不同,但在职权范围和议事规则上,有没有什么容易混淆的地方?这些都是冷门知识,但冷门不代表不考。

再说说特定制度实践层面的延伸。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你知道它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设立条件有什么不同?自治机关有哪些特殊的自治权?比如在财政、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它们比一般地方政府多出哪些权力?这些权力具体是怎么行使的?这些内容往往散见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各个章节,不系统梳理,很难把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你知道有村委会、居委会,它们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可它们的法律地位到底是什么?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是什么关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是怎么产生的?任期多久?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但一涉及到具体法律条文运作方式,就容易模糊。这哪是考政治体制,分明是考基层治理的细则啊!

应对这些“其他问题”,说实话,没有捷径,就是积累细心。首先,心态要放平。别指望把政治体制这部分所有的知识点都啃得干干净净,特别是这些零散的,真的太琐碎了。但也不能完全放弃,因为它们可能就是你和其他竞争者拉开微弱差距的地方。

我的经验是,备考过程中,除了啃大部头的教材,更要重视权威的法律条文。特别是宪法立法法地方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那些“其他问题”很多都是对这些法律条文的具体化延伸。别光看教材对法律的解释,有时间的话,把那些涉及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象征等章节的法律原文拎出来,逐字逐句地看一遍,甚至多看几遍。你会发现,很多看似偏僻的知识点,其实就藏在某个条文的某个限定条件或者某个括号注释里。

其次,做题是最好的检验工具。模拟题、真题,尤其是近几年的真题,遇到的关于政治体制的题目,不管它考的是主干还是枝叶,都要认真分析。如果遇到一个你完全没见过的概念、一个不知道职能的机构、一个不清楚流程的程序,别慌。把它标记下来,这说明这是一个待补充的知识点。然后去查!查教材、查法律条文、查官方网站、查新闻报道。把这个点彻底搞清楚,然后把它和你已经掌握的主干知识关联起来,或者单独记在一个错误集或者补充笔记里。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效率反而很高,因为你知道这是考试会考的。

还有,常识积累也很重要。政治体制不是空中楼阁,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国家的重大事件息息相关。关注时事新闻,特别是涉及国家领导人活动、政府机构变动、法律法规出台、重大政策实施的新闻,都能帮助你对这些“其他问题”形成更鲜活、更立体的理解。比如,国务院机构改革,哪些部委合并了,哪些职责划转了,这直接就是考点啊!最高法、最高检的工作报告里,提到的新名词、新举措,也可能转化为考题。

说白了,“其他问题”之所以是“其他”,是因为它们没有被系统性地归入某个大类,但它们确实是政治体制这个复杂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可能很难记忆,很枯燥,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构建起了我们国家政治体制的全貌。备考就像是砌一堵墙,主干知识是砖头,这些“其他问题”就像是水泥和沙子,把砖头牢牢地粘合在一起。少了它们,墙就不够坚固。

所以,别小看这些“边角料”。把它们当作提升自己知识广度精度的机会。承认它们的难度,但不要畏惧。用耐心去梳理,用细心去辨别,用常识去辅助理解。也许你在考场上遇到的那道让你瞬间开窍的题目,恰恰就藏在你曾经觉得“这玩意儿考吗?太偏了吧”的某个角落里。毕竟,行测考的就是你的综合能力知识储备,而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正是构成你储备厚度的重要砖瓦。加油吧,备考人,细节决定成败,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2021年国家公务员《行测知识点》:政治体制的其他问题编辑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