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当九月的太阳开始毒辣起来,看到学弟学妹们穿着大几号的迷彩服在操场上“受苦”,我总会有一种混合着幸灾乐祸和过来人“姨母笑”的复杂情绪。然后,总有人会问那个经典的问题:这玩意儿,除了把人晒成一块碳,到底有什么用?
搁在当年,我也这么问。一边在烈日下站军姿,汗水流进眼睛里又涩又疼,一边在心里把这“形式主义”骂上一万遍。觉得这就是一场盛大的、全国统一的、折磨人的行为艺术。学那几招擒敌拳,真遇上歹徒了够干啥的?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就能在职场上战无不胜了?
可笑。太可笑了。
但很多年后,当我为了一个项目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在第四天凌晨,拖着快要散架的身体看着方案最终通过时,脑子里莫名其妙闪回的,居然是当年军训时,我们连队所有人咬着牙在雨里练习正步走的场景。那个瞬间,我好像突然明白了点什么。
军训的意义,从来就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士兵。它的本质,是一场强制性的磨砺。它在你人生最自由、最散漫、最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给你狠狠来了一下“急刹车”。它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把你从空调房里、从虚拟世界里、从父母的羽翼下,拽出来,扔到太阳底下,让你重新认识两样东西:你自己的身体,和集体。
先说身体。我们这代人,有多少是真正“吃过苦”的?所谓的苦,可能就是考试没考好,或者失恋了难过几天。军训不一样,那是纯粹物理层面的考验。你的双腿会酸痛到怀疑人生,你的皮肤会被晒到脱皮,你的意志会在“向右看齐”和“报数”的无限循环中被消磨。但奇妙的是,人就是这么个东西,你以为到了极限,教官再吼一句“还有五分钟”,你居然真的又能撑五分钟。这五分钟,就是韧性。这种对自己身体极限的认知,这种“我原来可以比我想象的更坚强”的体验,是任何课堂、任何书本都给不了的。它会在你日后遇到困难时,变成一种底气。就像一个存档点,告诉你:更难的你都挺过来了,眼前这个算什么?
再说集体。大学之前,我们的集体概念很模糊。一个班级,大家是松散的竞争者。但军训,它把一群来自天南海北、性格迥异、生活习惯天差地别的陌生人,塞进同一身衣服里,同一个宿舍里,同一个方阵里。你们一起出操,一起挨骂,一起在吃饭前扯着嗓子喊“一二三四歌”。你们会因为一个人没做好,导致整个排被罚。你开始会埋怨,但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开始不自觉地帮旁边的人纠正动作,开始在休息时把自己的水递给快中暑的同学。
那种链接感,是现代社会非常稀缺的东西。我们习惯了原子化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军训却强行在这些孤岛之间搭起了桥梁。深夜里,大家躺在硬板床上,吐槽着同一个教官,分享着各自的家乡和八卦,那种迅速升温的“战友情”,是真实不虚的。它让你明白,你不是一个人。你的荣誉和耻辱,和身边这群人紧紧捆绑在一起。这种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哪怕只是“把汇演走好”这么一个朴素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感觉,是构建一个人社会属性的奠基石。这比任何“团队建设”的拓展训练,都来得更深刻,更真实。
还有纪律。这词儿现在听起来有点老土,甚至有点反人性。我们崇尚自由,讨厌被束缚。但军训里的纪律,与其说是服从,不如说是一种“秩序感”的重建。每天准时起床,哨声一响就集合,内务整理得一丝不苟。这些看似毫无人情味的规定,其实是在帮你对抗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惰性。它在告诉你,有些事,不管你愿不愿意,到点了,就必须去做。这种对时间和规则的敬畏,当你日后进入社会,需要面对DDL(截止日期)、需要遵守契约精神时,你会发现,它早已内化成了你的一部分。它不是枷锁,而是一种效率工具,一种能让你在混乱中保持清醒和专注的力量。
所以,军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是一场蜕变的仪式。它把你的娇气、散漫、个人主义,放在太阳底下暴晒,蒸发掉一部分;再用汗水和口令,给你注入一点坚韧、集体感和纪律性。它不负责把你打造成一个完美的人,它只是在你成年的路口,给你打上了一剂预防针,一剂抵抗未来生活中种种艰难困苦的疫苗。
那段日子,记忆里充满了汗臭味、风油精味、泥土味,还有食堂里永远不够吃的饭菜香。你会记得那个皮肤黝黑但笑起来有酒窝的教官,记得那个同手同脚被大家嘲笑了半个月的室友,记得最后汇演时,当所有方阵喊出震天响的口号,那种从脚底板麻到天灵盖的激动。
这些,就是意义。它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不是一张可以炫耀的证书。它是一种感觉,一种气质,一道深刻的烙印。它让你在未来的某个深夜,面对一堆烂摊子,能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站直了,别趴下。
这,就够了。这比什么都重要。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