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大学专业,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计算机”、“金融”、“法学”这些具体的专业名字。但要是问,这些专业是怎么划分的,整个大学专业体系到底有多少个大类,很多人就懵了。这事儿听起来挺官方、挺无聊的,但搞不明白,报志愿的时候就容易抓瞎。
其实,国家已经把所有大学本科专业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了。这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书很多,但都分好了区,你知道自己要找什么类型的书,就能直接去那个区找。大学专业也是一样,先搞懂分区,再挑具体的“书”。
那么,这个“分区”到底是怎么分的?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有本科专业被分成了3个层次: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大的分类,叫“学科门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大学知识体系的“十二个基本盘”。没错,目前最核心的就是这12个大学科门类。 它们分别是:
- 哲学
- 经济学
- 法学
- 教育学
- 文学
- 历史学
- 理学
- 工学
- 农学
- 医学
- 管理学
- 艺术学
这12个门类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你将来想学的任何专业,都跑不出这12个大门类。有些地方可能会提到第13个门类“军事学”,但它比较特殊,一般在专门的军事院校里,大多数普通考生接触不到。还有一个最新的叫“交叉学科”,是为了适应学科融合的趋势新设立的,这个在研究生阶段更常见,本科阶段也在慢慢出现。
搞清楚这12个门类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你大学四年思维方式的底色,也决定了你毕业时拿到的学位证书类型。比如,你学的是汉语言文学,毕业拿的是文学学士学位;学的是物理学,拿的就是理学学士学位;学会计学,拿的就是管理学学士学位。
第二个层次,叫“专业类”。这个是在学科门类下面进一步的细分。如果说学科门类是“理学”这个大区,那“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就是这个大区里的不同书架。 比如在“工学”这个超级大学科门类下面,又分出了“力学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等几十个专业类。截止到2025年,本科阶段一共有93个专业类。
这个层次的划分,对于报考帮助很大。很多大学在招生的时候,会采用“大类招生”的模式。比如,你报考了某个学校的“计算机类”,那你大一、大二可能学的是这个大类里所有专业的基础课,到了大二或者大三,再根据你的兴趣和成绩,分流到具体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或者“人工智能”。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给了你一个缓冲期。很多高中生其实对自己想学什么并不确定,通过大类招生,你有一两年的时间去真正了解这个领域,再做出更具体的选择。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当年就吃了不懂这个的亏,他一心想学人工智能,但没仔细看学校的招生说明,直接报了一个叫“电子信息类”的大类。进去之后才发现,那个学校的人工智能专业被分在了“计算机类”,他所在的“电子信息类”只能分流到通信工程、微电子这些专业。虽然也不差,但跟他最初的目标就岔开了。
第三个层次,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专业”了。这是最细分的层级,比如“计算机类”这个专业类下面,就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具体的专业。根据最新的目录,本科专业一共有845种。 [4
, 6]
这些专业名称听起来就很具体了,直接对应了未来要学的课程和可能的就业方向。比如,“法学”这个专业,代码是030101K,一看就知道,它属于法学门类下的法学类。
说到专业代码,这里有个小知识点。你会发现有些专业名字后面跟着一个字母“T”或者“K”。
“T”代表的是“特设专业”(Tese)。 这类专业通常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需求而设立的,比如这几年很火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它们往往代表了新兴的行业方向,但因为是新专业,课程体系可能还在不断完善中,开设的学校相对较少,报考时需要多做一些功课,看看学校的师资和实验室条件怎么样。
“K”代表的是“国家控制布点专业”(Kongzhi)。 这类专业不是学校想开就能开的,需要国家严格审批。通常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等特殊行业,比如法学、新闻学、临床医学等。 设置“国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这些专业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生水平,避免因为开设过多而导致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如果一个专业带“K”,通常意味着它的专业性和社会认可度都比较高。
现在我们把这12个大学科门类一个个拎出来,用大白话聊聊它们大概都是干嘛的,适合什么样的人。
哲学、历史学、文学: 这三个我放一起说,因为它们都属于基础人文学科。哲学探究世界本源和人的存在,适合爱思考、爱抬杠、逻辑思辨能力强的人。历史学研究过去,以古鉴今,需要耐心和细致。文学则是跟语言文字打交道,培养的是审美和表达能力。这三类专业,很多人觉得“没用”,不好找工作。实际上,它们培养的是底层思维能力,出路很宽,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做老师、去媒体和文化机构的都很多,但直接跟专业对口的高薪岗位确实不多。
经济学、管理学: 这是每年报考的大热门。经济学更偏理论,研究的是宏观经济规律、资源配置,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管理学更偏实践,研究的是组织、运营和决策,比如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这两类专业都需要你有不错的数学头脑和商业敏感度。想赚钱的同学大多会往这边挤,竞争压力很大。
法学: 这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学科,核心就是跟法律条文打交道。它需要极强的记忆力、逻辑能力和严谨的作风。想当律师、法官、检察官,这是必经之路。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学也是“国控”专业,而且通过司法考试是入行的硬门槛,这条路并不好走。
教育学: 目标很明确,主要是培养老师。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到体育教育,都属于这个门类。如果你有耐心、有爱心,喜欢和人交流,立志于教书育人,那选这个没错。现在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师行业的稳定性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理学: 这是研究基础科学的门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心理学等。它探究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这个门类是很多应用学科的基础,比如学不好数学物理,工科基本就学不明白。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难度不小,很多岗位要求硕士起步。所以,选择理学,基本就要做好深造的准备。它适合那些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坐得住冷板凳,愿意深入钻研的学生。
工学: 这是本科招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大学科门类,没有之一。计算机、电子信息、机械、土木、建筑、自动化、材料、化工……都属于工学。工学就是把理学的理论拿来,变成实际的技术和产品,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所以它非常务实,强调动手能力。可以说,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建立在工学之上。工科专业的就业面很广,薪资待遇也普遍不错,是追求稳定和技术性工作的首选。但学习过程也相对辛苦,“工科狗”的自嘲不是白来的。
农学: 很多人一听“农学”就以为是去种地。这观念太老了。现代农学包括了植物保护、园艺、林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甚至还有现在很火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它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更科学、更高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这是一个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发展潜力很大。
医学: 这是最特殊的专业之一,培养的是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专业人才。它的培养周期长、学习压力大、准入门槛高,基本都是五年起步,很多还是八年制。学医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抗压能力。一旦学成,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比较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
艺术学: 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与影视学等。这是需要天赋和长期积累的领域。如果你从小就有艺术特长,并且真心热爱,可以考虑。艺术类专业除了看文化课成绩,专业课考试(艺考)是关键。
所以,你看,把大学专业分成这12个门类,再细分成93个专业类和845种专业,不是为了搞得复杂,恰恰是为了让你看得更清楚。了解这个框架,你就能明白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选择的专业属于哪个“家族”,这个家族有什么样的“遗传基因”(学科基础),将来和其他“家族”的成员(其他专业毕业生)比,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下次再看那本厚厚的招生目录,别再一个一个地看专业名字了。先从12个大学科门类开始,问问自己,我对哪个领域最感兴趣?我的性格和能力更适合哪个“基本盘”?确定了大方向,再去看里面的专业类,最后再锁定几个具体的专业。这样一步步筛选下来,思路就会清晰很多。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