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长安大学校训

长安大学的校训是“弘毅明德,笃学创新”。 这八个字不是随便拼凑的,每个词都有出处,背后都有说道。把它们拆开来看,能更好地理解这所学校的气质。

先说“弘毅明德”。

“弘毅”这个词,来自《论语》。原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必须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担子很重,路还很长。对于长安大学的学生来说,这个词很贴切。这所学校的核心专业,比如公路、桥梁、隧道、地质勘探、城乡建设,干的都不是轻松活。 这些行业面对的,是超级工程和广袤的国土。想一想,要在高原上修路,要在深谷上架桥,要为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这些项目动辄就是几年、十几年。没有一股子“弘毅”精神,没有那种“任重道远”的担当,是顶不住的。

比如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苏权科,就是长安大学的校友。 这个工程干了多少年,遇到了多少世界级的技术难题,背后需要的就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不是小聪明能解决的,靠的就是长年累月的坚持和攻关。这种精神,就是“弘毅”最直接的体现。它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得有大格局,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把眼光放在更长远的目标上。

“明德”则出自《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做学问的根本,在于彰显自己光明的德行。对于工科院校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工程师手里掌握的技术,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一座桥、一条路、一栋楼,质量好不好,背后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技术越强,责任越大。如果一个工程师技术顶尖,但品德不行,为了利益偷工减料,那后果不堪设想。“明德”就是给所有长大学子划的一条底线,提醒他们,做人是做事的前提。技术是用来服务社会的,不是用来谋取私利的。这种品德教育,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根本。

所以,“弘毅明德”合在一起,就是对学生品格和意志的要求:既要有承担国家重任的远大志向和坚定意志,又要有光明磊落、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的道德情操。

再来看“笃学创新”。

“笃学”这个词,强调的是一种扎实、专注、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它不是浅尝辄止,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学,把知识学透、学扎实。对于长安大学的专业来说,“笃学”有更深的含义。公路交通、地质资源、土木建筑这些学科,都是实践性极强的科学。 很多知识必须在实验室、在工地上、在野外才能真正掌握。你不能光靠看书就学会怎么勘探矿产,也不能只靠模拟就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桥梁施工问题。

长安大学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这种强调亲身实践、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就是“笃学”的体现。地质专业的学生要跑到荒山野岭去敲石头、做样本分析;公路学院的学生要在亚洲高校唯一、功能最齐全的汽车综合试验场里,测试车辆的各种性能。 这种学习方式很苦,但也很必要。只有经过这样扎实的训练,才能培养出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创新”则是对学习的更高要求。 尤其是在今天,国家的基础建设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阶段。过去我们可能更注重学习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但现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了。比如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研发更环保的筑路材料、探索更高效的资源开采技术,这些都需要原创性的突破。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它建立在“笃学”的基础之上。只有对一个领域的知识掌握得足够扎实,才有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机会,才谈得上去创新。长安大学每年举办的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展,以及和华为等企业共建未来交通实验班,都是在鼓励学生们不要满足于课本知识,而是要去探索前沿,去解决那些还没有答案的问题。

所以,“笃学创新”合在一起,讲的是做学问的方法论:既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专心致志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敢于突破常规,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这八字校训,也藏着长安大学的“家底”。学校是在2000年由三所历史悠久的专门学院合并而成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和西北建筑工程学院。 这三所学校分别是中国公路交通、地质勘探和土木建筑领域的专门力量。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与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大规模建设紧密相关。修路架桥需要“弘毅”的意志;探寻地下宝藏需要“笃学”的精神;建设美好家园需要“明德”的责任心。而要把这三件事在新的时代做好,都离不开“创新”。

因此,“弘毅明德,笃学创新”这八个字,既是对每个学生个体成长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学校精神内核的概括。它把三所学校的历史传承和共同的使命感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它告诉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你们未来要从事的事业,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强大的内心、正直的品格和不断向前的探索精神。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长安大学校训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