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211和985大学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听过“211”和“985”,但要说清楚到底是个啥,可能就有点模糊了。其实这俩词,本质上是中国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搞的两个重点建设项目。说白了,就是国家要集中资源,重点支持一批大学发展。

先说“211工程”,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个代号,其实意思很简单。“211”指的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这个工程是1995年国务院批准启动的,是当时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 基本上,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目标:在21世纪到来之前,我们要有一批拿得出手的大学和王牌专业。 最终,全国总共有112所高校进入了“211工程”的名单。

“985工程”则是在“211工程”的基础上,一个目标更宏大的计划。它的名字来源更直接,就是一个日期。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因为这个讲话是1998年5月提出来的,所以这个计划就被叫做“985工程”。 “985工程”的目标更明确,就是要集中力量,支持少数顶尖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所以,“985”高校的数量比“211”要少得多,总共只有39所。

那么,“211”和“985”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最直接的区别就是层次和数量。所有的“985”大学首先都是“211”大学,但“211”大学不一定是“985”。 可以这么理解,“211”是一个重点班,而“985”是重点班里的尖子生。

这种层次差异直接体现在国家投入的资源上。无论是科研经费还是政策扶持,“985”高校获得的都比普通的“211”高校要多。 目标也不一样,“211工程”的核心是建设一批国内知名的学校和重点学科,主要着眼于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而“985工程”的目标更进一步,是要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参与国际竞争。

这些标签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最现实的影响体现在升学和就业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985”或“211”的毕业证,在找工作时确实是一块很有分量的敲门砖。很多知名企业、事业单位在招聘时,会把“985/211”作为筛选简历的第一道门槛。 比如,一些省份在招录选调生时,会明确要求只招录“985”高校的毕业生,连“211”的毕业生都没有报名资格。 这虽然听起来有点“学历歧视”,但背后逻辑也很简单:在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应聘者的情况下,毕业院校的层次成了衡量个人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一个快速参考指标。

但是,情况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教育部已经明确表示,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指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一个新的国家战略。 和之前的“985”、“211”相比,“双一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动态调整的机制。 以前的“985”和“211”名单是相对固定的,一旦评上,几乎就是终身制。 而“双一流”建设名单会有进有出,对建设效果不好的高校或学科,可能会被移出名单。

“双一流”的评价体系也更侧重于学科实力。 也就是说,不再仅仅看一个大学的综合名气,而是更关注它有没有世界顶尖水平的专业领域。 比如,一些非“211”高校,可能综合实力不是最顶尖,但它的某个特定学科却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很有名,这样的学校和学科就有机会入选“双一流”。

目前,“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2017年公布了第一轮名单,包括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到了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更新,总数达到了147所。

总的来说,“211”和“985”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们在过去几十年里,确实极大地推动了一批大学的快速发展。 虽然现在官方的提法已经变成了“双一流”,并且名单也不再新增,但这两个标签在社会招聘和大众认知中,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不过,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未来大家评价一所大学好坏的标准,可能会慢慢从看“帽子”转向更看重具体的学科实力和专业水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211和985大学是什么意思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