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中秋佳节团圆的诗词

说到中秋节,我们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十有八九是“团圆”。这个节日好像天生就跟家人、跟故乡绑在一起。这种感觉怎么来的?其实,很多都是古代的诗人们“灌输”给我们的。他们用一支笔,一张纸,就把中秋的月亮和回家的渴望,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我们先聊聊苏轼那首最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实话,这首词几乎就是中秋节的“代言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开头,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喝酒聊天,他喝得有点多了,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就这么随口问了一句。 这种感觉很真实,没有半点装腔作势。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其实心里挺苦的。他因为跟王安石的政治观点不一样,自己请求到外地去做官,结果就在密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诸城)这个地方,跟他的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见面了。中秋节那天晚上,他喝得大醉,心里特别想念弟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简直说到了每个人的心坎里。 人生就是这样,有开心的事,也有不开心的事;有团聚的时候,也有分开的时候。就像天上的月亮,有圆满的时候,也有残缺的时候。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谁的人生是十全十美的。苏轼没有抱怨老天不公平,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这种豁达,是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能有的。

最后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说是千百年来最有名的祝福了。 意思很简单:希望我们想念的人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哪怕隔着千山万水,我们看的也是同一个月亮。这句话把那种想见又见不到的无奈,变成了一种很美的、很遥远的祝福。所以,每次中秋节我们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发信息,都喜欢用这句话。因为它真的能代表我们的心情。

再来看看杜甫的《月夜》。这首诗很特别,它不是直接写自己想家,而是想象他的妻子在家里是怎么想念他的。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赶上“安史之乱”,他自己被叛军抓到了长安,跟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意思是,今晚鄜州的月亮,应该只有我妻子一个人在看了。 他的家人当时在鄜州,他能想到的,就是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窗前看月亮。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他又想到他那些还不太懂事的孩子,他们还太小,根本不明白爸爸为什么不在身边,也不懂得“思念”是什么滋味。 这句写得特别真实。小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们可能只会问“爸爸去哪了”,但不会像大人一样,对着月亮唉声叹气。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意思是,夜深了,雾气打湿了妻子的头发,冰冷的月光照在她洁白的手臂上,感觉很冷。 他想象妻子在外面站了很久很久,久到头发都被露水打湿了,身体都感觉到了寒意。这不只是在写景,更是在写妻子对他的思念有多深。

最后一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靠在窗边,让月光照在我们俩的脸上,把眼泪都晒干呢? 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杜甫没有直接说“我想你”,但他诗里的每一个字,都在替他妻子说“我想你”。这种写法,比直接抒情要感人得多。

说完沉重的,我们聊点不一样的。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就直接得多。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描写的画面感很强。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庭院的地面被月光照得像铺了一层霜,树上的乌鸦已经睡着了。空气很安静,冰凉的露水悄悄地打湿了桂花。 这种环境,特别容易让人想心事。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晚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所有人都抬起头在看它。可是,这种因为秋天、因为月亮而产生的思念,究竟会落在谁的家里呢? 这句问得很有意思。它好像在问别人,又好像在问自己。答案其实很明显,那些没能和家人团聚的人,心里肯定都装满了思念。这句诗就像一个镜头,从自己家的院子,一下子拉远到了千家万户,把个人的情绪,放大成了一种普遍的情感。

我们还会想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虽然没有明确说是在中秋节写的,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和中秋节团圆的主题是完全一致的。一个独自在外的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心里最先想到的,就是家。这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广,就是因为它写出了一种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思乡之情。

还有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句诗的气势很大。 一轮明月从海平面上升起,无论我们身处天涯海角,此刻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它一下子就把地理上的距离给拉近了。 接下来一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就写得很细腻了。有情人因为长夜漫漫而心生埋怨,因为整晚都在想念对方。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为了更好地欣赏月光,他吹灭了蜡烛,但又觉得夜里凉,就披上了一件衣服。这个细节描写得特别好,把一个思念之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状态给写活了。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他觉得这么好的月光,没办法用手捧着送给你,那还不如回去睡觉,希望能在梦里和你相见。 这种想法,有点天真,又有点无奈,但却非常真实地表达了那种深切的思念。

这些诗词,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沉重,有的直接,但它们的核心都是一样的:月亮和家。月亮圆了,人就应该团圆。如果没能团圆,那看着天上的月亮,心里就会装满对家人的思念。

为什么这些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诗句,到今天我们读起来,还觉得那么有共鸣?因为我们和古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我们也会因为工作、学习,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平时忙起来可能还感觉不到什么,但一到中秋节这种日子,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全家福,闻到空气里飘着的月饼和桂花香,那种想家的念头就会控制不住地往外冒。

这个时候,我们再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会觉得苏轼真的是我们的“嘴替”。我们再读“低头思故乡”,就会觉得李白简直写出了我们当时当刻的心情。这些诗词,就像一个个情感的开关,一按下去,我们心里最柔软的那个部分,就被触动了。

所以说,中-秋节的团圆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些诗词塑造和传承下来的。它们不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们告诉我们,无论你走多远,家永远是那个最温暖的港湾。而中秋节的月亮,就是那个提醒你“该回家看看了”的信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中秋佳节团圆的诗词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