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
我们聊聊原始社会,就是那个没有文字、没有金属、一切都得靠双手的时代。一说起“生产力”,听起来很专业,但说白了,就是当时的人们能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方法搞到吃的、穿的、用的。这决定了他们怎么生活,怎么组织起来。这个话题其实就是在讲我们祖先最早的“经济基础”。
旧石器时代:一切从石头开始
我们先从旧石器时代说起。这个时代的名字起得特别直白,就是因为人们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的石器。 别想得太复杂,最早的工具可能就是从地上随便捡起一块石头,用来砸坚果或者驱赶野兽。后来,人们学会了把一块石头敲击另一块,制造出有锋利边缘的石片、石核。这些粗糙的工具,比如砍砸器、刮削器,就是当时最顶尖的“高科技”了。
你想想,手里只有一块破石头,能干啥?生产活动基本就两样:采集和狩猎。 女人可能主要负责在住地附近采集野果、坚果、植物块茎,男人则走得远一些,去打猎。 但打猎这事儿,一个人拿着石头可干不过猛犸象、野牛。所以,他们必须成群结队,几十个人一起上,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勉强糊口。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社会组织。他们只能以血缘为纽带,组成一个几十人的小群体,也就是原始群或氏族公社,到处游荡,哪里有吃的就去哪里。
这种生活方式有几个很关键的特点。
第一,生产力水平极低。就靠那些简陋的石器和集体劳动,获取的食物非常有限,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态。考古发现也证实,这个时期的人类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来维持生存。
第二,没有剩余产品。大家辛辛苦苦一天,搞到的食物也就够当天吃。没有多余的东西存下来,也就不存在谁比谁富裕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私有财产这个概念根本不可能出现。土地、森林和里边的猎物都是大家共有的。
第三,绝对的平均主义。因为没有剩余,所以劳动得来的产品必须在群体内部平均分配,不然就有人会饿死,整个群体就没法延续。 这种关系不是因为当时的人思想境界有多高,而是被极端低下的生产力逼出来的唯一选择。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有一个巨大的技术突破,那就是火的使用。学会用火,意味着他们可以吃熟食,减少疾病,还能在夜里取暖、驱赶野兽。 这大大改善了生存条件,可以说,是生产力的一次飞跃。
新石器时代:一场改变一切的革命
大约一万年前,情况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这不只是把打制石器升级成磨制石器那么简单。 磨制石器确实更锋利、更耐用,出现了石斧、石镰、石耜等更专门化的工具,但这背后是一场深刻的经济革命——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这场所谓的“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是人类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大变革。 人们不再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开始自己种植谷物、驯养动物。 想想看,从追着猎物跑,到圈养猪、羊;从到处找果子,到自己种庄稼,这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农业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几个连锁反应:
首先,人类开始定居。种地不像打猎,你得守着庄稼,不能随便乱跑了。于是,永久性的村落出现了。 这在中国的大地湾、仰韶、河姆渡等遗址都有考古发现。 定居生活让人口数量得以稳定增长。
其次,生产力大大提高,并且第一次出现了稳定的剩余产品。虽然当时的农业技术很原始,就是刀耕火种,但毕竟食物来源比过去稳定多了。 收获的粮食除了维持基本生活,还能有一些剩余。为了储存这些剩余粮食,陶器被发明了出来。 你看,一个技术的需要,会催生另一个技术。
然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剩余产品的出现,打破了原始社会那种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有了剩余,就有了私有财产的基础。 谁家存的粮食多,谁就更富裕。于是,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最后,社会分工也随之而来。既然有了余粮,就意味着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去种地了。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直接的食物生产,专门从事其他工作,比如做陶器、做工具的手工业者,或者负责祭祀的祭司。 社会结构变得比以前复杂得多。
生产关系也跟着发生了剧变。土地这些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逐渐从氏族公有,变成家庭私有。过去那种平等互助的劳动关系,也被新的、包含着不平等甚至剥削的关系所取代。 比如,部落首领或者在战争中获胜的氏族,可能会占有更多的财产和奴隶。
总的来说,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核心变化是从依赖自然(采集狩猎)到改造自然(农耕畜牧)的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本驱动力,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后来出现的各种农具。
工具的进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改变,而生产方式的改变,又彻底重塑了社会结构。旧石器时代那种“有饭大家吃”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和极度匮乏的生产力相适应的。 而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私有制、贫富分化乃至阶级的萌芽,则是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后的必然结果。 整个过程清晰地展示了一个逻辑:生产工具决定了人们如何生产,而生产的方式,最终决定了社会的样子。这套逻辑,从我们祖先敲下第一块石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