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的准考证,黑白打印的完全没问题。
我先把这个最核心的答案撂在这儿。因为我知道,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心里头早就被焦虑这团火给烧得七荤八素了,最需要的就是一句干脆利落的准话。
但你最好,还是去你报考省份的人事考试网上,把那个官方发布的、犄角旮旯里的考前须知再扒拉出来,用你那双因为刷题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再确认一遍。官方说可以,那就可以。这比任何“过来人”的经验都管用。
好了,问题回答完了。但我想,你点进来看,想知道的恐怕不只是这么个简单的“是”或“否”。你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这么一张A4纸,能牵动如此多人的神经,甚至衍生出“黑白还是彩色”这种近乎“玄学”的终极拷问。
我跟你讲,这压根儿就不是颜色问题,这是心态问题。
一张小小的准考-证,在你手里,它是什么?是通往考场的唯一凭证?是检验你几个月甚至几年苦读成果的入场券?不,在考前那个特定的、高度紧张的氛围里,它比这些都重。它几乎就是你的“命根子”,是你精神上的图腾,是你那摇摇欲坠的信心的最后一块压舱石。
你以为大家在纠结黑白还是彩色,是在关心打印机墨盒的色彩表现力吗?
不是的。
那些坚持要打彩色的人,心里头想的是什么?他们想的是,照片是彩色的,红章是彩色的,一切都得是“原汁原味”的,仿佛这样才够“真”,才够“官方”。他们怕,万一监考老师心情不好,就因为你这个黑白照片辨识度低了那么一丢丢,就把你拦在门外,那你这大半年的心血找谁说理去?这是一种极致的、寻求万无一失的保险心态。
更有甚者,把这事儿上升到了“运气”的层面。彩色,寓意着“多彩”的未来,寓意着“鸿运当头”。他们会特意找一家窗明几净、设备崭新的打印店,眼睁睁看着老板换上全新的墨盒,用最贵的铜版纸,打出一张色彩饱和、毫无瑕疵的准考证。然后小心翼翼地,用一个崭新的文件袋把它装起来,仿佛那不是一张纸,而是一道请神入驻的符咒。打印出来,他们会觉得心里踏实了,觉得自己为了这场考试,已经做到了细节上的完美,老天爷总该眷顾一下吧?
这很可笑吗?一点也不。身在其中,你就能理解那种草木皆兵的惶恐。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那些选择黑白打印的人呢?他们往往是更务实,或者说,被考试“毒打”过几轮的老手了。他们知道,考试的核心是什么。是你的脑子,是你肚子里的货,而不是你手里那张纸的颜色。他们会觉得,纠结这个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有那功夫,不如多背两个知识点,多刷一套真题。
对他们来说,准考-证的功能性远大于其象征意义。只要上面的姓名、身份证号、考点地址、座位号清清楚楚,只要那个二维码能被机器“滴”的一声扫出来,只要那张模糊的证件照勉强能看出是你本人,就万事大吉。他们可能就在楼下那个烟纸店里,用那台“嘎吱”作响的老旧打印机随便打一张出来,甚至因为墨粉不足,打印出来的效果深浅不一。他们不在乎。因为他们知道,考场上,没人会多看你的准考证一眼。监考老师只关心你是不是本人,有没有带违禁品。那张纸的宿命,就是在你进场和出场时被亮一下,然后,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后,被你随手揉成一团,或者夹在书里,最终在某个角落蒙尘。
说真的,我见过太多因为准考证而出岔子的人了。但没有一个是栽在颜色上的。
我见过一个哥们儿,考前一晚发现自己打印的准考-证,因为浏览器设置问题,页边距不对,身份证号的最后一位被硬生生挤到了第二页。他大半夜开着车,满世界找还没关门的打印店,那种绝望,隔着电话我都能感觉到。
我还见过一个姑娘,打印的时候没注意,照片那个地方墨晕开了,她自己的脸变成了一团模糊的马赛克。第二天进考场,被监考老师盘问了足足十分钟,身份证、学生证、社保卡全掏出来了,差点就按作弊处理。
所以,你看,真正重要的根本不是黑白还是彩色。
真正要命的是什么?
是清晰度!你的照片,你的个人信息,尤其是那个决定你“生死”的二维码,必须绝对清晰,不能有任何的模糊、断线或者污损。这才是监考老师和机器识别的重点。
是完整性!必须是完整的A4纸打印,不能缩放,不能裁剪。那些信息,一个字都不能少,一个标点都不能错。
是备份!我跟你讲,这是用血泪换来的教训——永远不要只打印一张!在你的书包里、外套口袋里、甚至塞在鞋里(开玩笑),至少放两到三份备用。一份防丢失,一份防污损,一份……就是为了让你心里踏实。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会不会在上厕所的时候把它掉进水里,会不会在喝水的时候把杯子打翻在上面。
所以,别再纠结那个颜色了。那只是你内心焦虑的一个投射点。你真正该做的,是把这份焦虑,转化成行动力。
去官网,下载那个PDF格式的源文件,别用截图。找一台靠谱的打印机,黑白的就行,但一定要打得清楚。用标准的A4纸,打个三四份。一份随身带,一份放包里,一份交给你送考的家人或朋友。
然后,把这件事彻底从你的脑子里扔出去。
你要知道,当你最终坐在那个安静得只能听见自己心跳的考场里,桌角放着那张准-考证时,它的颜色早已不重要了。它静静地躺在那儿,黑白的字,黑白的你,看着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你的脸,而是你过去那段昏天黑地的备考岁月。那些熬过的夜,刷过的题,流过的汗,都在那张薄薄的纸上,凝聚成了某种无形的力量。
那才是它真正的“色彩”。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