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说白了,就五件大事儿,但每一件都能让你扒层皮。这五件事分别是:呼吸、发声、共鸣、咬字,以及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情感表达。
你以为唱歌是靠嗓子喊吗?大错特错。那是KTV里喝高了的玩法,不是声乐。真正的声乐,第一课,也是最最最重要、贯穿始终的一课,就是呼吸。这个呼吸,跟你平时喘气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平时是胸式呼吸,浅得很,吸一口气,肩膀一耸,没了。唱歌要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听着玄乎,其实就是一种更深的、更有控制力的呼吸方式。
想象一下你的腰腹部是一个气球,或者一个风箱。吸气的时候,不是胸口往上顶,而是感觉腰腹部像一圈游泳圈一样,缓缓地、均匀地向四周扩张。膈肌,就是你胸腔和腹腔之间的那块肌肉,这时候会主动下降,把空间腾出来给肺部,让空气能灌得更深、更满。这个过程要求你完全放松,尤其是肩膀和脖子,它们是唱歌的大敌,一紧张,声音就全完了。
然后是呼气,这才是真功夫。你吸了满满一缸“气”,不能一下子全泄了。要学会控制着,像拧开水龙头一样,细细地、均匀地、稳定地往外送。这种稳定的气流,我们叫“气息支持”。它不是让你憋一口气憋到脸红脖子粗,而是像一个温柔但极其有力的气泵,稳定地、持续地、毫不费力地把能量输送给你的声带,让你唱长句子的时候,尾音都稳得像磐石。没有这个,你唱什么都是虚的,飘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唱两句就觉得喉咙要冒烟了。这玩意儿是地基,地基不牢,上面盖什么都得塌。
地基打好了,我们开始盖楼,也就是发声。声音的源头,是你喉咙里那两片比指甲盖还小的肌肉——声带。气息从下面冲上来,吹动它们,它们就开始振动,发出最原始的声音。这听起来简单,但魔鬼全在细节里。
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叫“声带闭合良好”的状态。什么意思?想象两片湿润的嘴唇,轻轻合拢,然后你吹气,它们会发出“噗噗噗”的振动声。声带也类似。闭合得太松,漏气,声音就虚,有哈气声,专业点叫“气息声”;闭合得太紧,跟用手死死掐住一样,声音就挤、就卡,尖锐刺耳,唱一会儿嗓子就废了。
好的发声,是气息和声带的完美配合。你感觉不到喉咙在用力,声音好像是从你身体的某个点“自己冒出来”的,非常轻松,但又充满能量。老师会让你做各种练习,比如“哼鸣”(humming),让你感受鼻腔和面部的振动;或者用“gi”“gu”这样的音节,帮你找到那个声带瞬间闭合发力的感觉。这个过程极其微妙,有时候你找一个月都找不到,突然有一天,可能就是打了个哈欠之后,诶,那个点就对了。那种通透、明亮、带着一点点“金属芯儿”的声音一出来,你会觉得之前受的苦都值了。
声音出来了,但还不够响亮,不够好听。这时候就需要共鸣来给它“扩音”和“美颜”了。我们的身体,从胸腔到喉咽腔,再到口腔、鼻腔、头腔,就是一个天然的、复杂的音箱。声音从声带发出后,在这些腔体里来回反射、放大,最后才传出去。
低音区,我们更多地利用胸腔共鸣。你能感觉到唱低音时,胸口在“嗡嗡”地振动,声音听起来就浑厚、温暖。高音区,则要靠头腔共鸣和面罩共鸣。唱高音的时候,你感觉声音不是从嘴里喊出去的,而是沿着后咽壁往上走,集中在眉心、鼻梁这一块,好像你戴着一个孙悟空的面具,整个面具都在振动。声音会变得极具穿透力,高亢但不刺耳,我们常说的“高位置”,就是指这个。
学会运用共鸣,是区分业余和专业的关键。它能让你用很小的力气,发出很大的声音,而且音色会变得非常丰富、饱满、立体。这就像给一把原声吉他插上了电,接上了最好的音箱和效果器,声音的质感完全不同了。
有了好听的声音,还得让人听得懂你在唱什么,这就是咬字(或者叫吐字)。很多人觉得,唱歌嘛,旋律最重要,歌词含糊点有啥关系。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误区。清晰的咬字,不仅是为了传达内容,它本身就是一种音乐表现手段。
声乐里的咬字,讲究“字头、字腹、字尾”。字头要咬得准、狠、快,像子弹出膛,给人力量感;字腹是元音,是声音最舒展、最能体现音色的部分,要拉长、饱满;字尾要收得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带。我们常说“以字带声”,就是用咬字的动作来帮助你更好地发声和表达。比如一个爆破音“bà”,那个“b”的爆发力,能瞬间帮你启动气息和声带。
而且,你必须学会把唱歌的咬字和说话的咬字分开。唱歌时,为了保持声音线条的流畅,很多时候需要把几个字“串”起来唱,这叫“连贯”(legato)。同时,为了让元音更响亮,口型会比平时说话夸张得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甚至是枯燥的绕口令、歌词朗读练习才能掌握。
最后,也是最难的,情感表达。
技术,说到底,都是工具。呼吸、发声、共鸣、咬字,这些都是你手里的锤子、凿子、画笔。但你要造什么房子、雕什么塑像、画什么画,最终取决于你的内心——你的乐感,你对音乐的理解,你的人生体验。
一首歌,它有词,有曲,它在讲一个故事,抒发一种情绪。你不能只是“正确”地把它唱出来。你要去分析它的结构,它的旋律走向,它的和声色彩。哪一句是高潮?哪一句需要叹息?哪一句需要愤怒?
然后,你要把自己的情感揉进去。你失恋过吗?那你唱《淘汰》的时候,就能体会到那种无奈和心酸。你对未来充满希望吗?那你唱《追梦赤子心》的时候,声音里就会有光。这种东西,老师没法手把手地教你。他可以引导你,启发你,但最终,你必须自己去感受,去挖掘。
所以声乐学习,它是一个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的过程。先是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像个工匠一样,打磨自己的“乐器”;然后,是用这件打磨好的乐器,去演奏你灵魂深处的音乐。它枯燥,因为它充满了大量重复的、反直觉的身体训练;但它又无比迷人,因为当你终于能用歌声准确地表达出内心最细微的情感时,那种快乐,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是学唱歌,更是在学如何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