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国考《行测》知识点: 数量关系题多种解法

谈数量关系,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可能就是“头疼”,甚至是“放弃”。刷不完的题,背不烂的公式,考场上大脑一片空白,眼睁睁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走。真的,我太懂那种感觉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让你卡住的,可能不是你笨,而是你太“老实”了?你总想着用最“标准”、最“学院派”的方法去解题,就像一个只拿着一把锤子的工匠,看什么都想去硬砸。

数量关系题的精髓,从来就不是考验你代数运算有多溜,而是看你的思维能不能转过那个弯儿。它是一场在有限时间内,用最省力的方式拿到分数的博弈。所以,别再抱着那套从初中就开始用的列方程、解方程的“笨办法”不放了。那玩意儿,是保底的,但绝不是帮你上岸的利器。

我们来聊点实在的,那些让你在考场上能“偷懒”、能“耍小聪明”的活思想。

第一个,也是最无脑但最有效的,叫代入排除法
这玩意儿简直是为选择题量身定做的BUG。很多时候,题目让你求一个未知数,你吭哧吭哧设了x、y,列了一堆看起来很牛的方程组,结果算到一半,把自己绕进去了。这时候,你看看那四个选项,它们是啥?它们就是出题人白送给你的答案候选人啊!你直接把它们一个个或者有选择地代入题目条件里去验证,看哪个符合,哪个就是答案。

那种感觉,就像你在漆黑的房间里摸索电灯开关,传统方法是让你一寸一寸地摸墙,而代入法,就是有人直接告诉你开关大概在门边哪个高度,你伸手一按,啪,世界亮了。特别是对于那些计算过程极其复杂的“硬骨头”题,比如什么不定方程、多位数问题,用代入法简直是降维打击。别觉得这是投机取巧,这叫“利用规则”。当然,代入也不是瞎代,一般从中间的B或C开始代,这样无论偏大偏小,你下一步都知道该往哪边试。

然后,是特殊值法
这个方法特别“流氓”,但好用得不得了。当题目里出现一些变量、比例,或者“任意”之类的字眼,但最终求的是一个具体数值或者固定的比例关系时,特殊值的春天就来了。比如说,一个工程题,告诉你甲的效率是乙的1.5倍,丙的效率是甲的80%,问三个人合作需要多久。题目从头到尾没给一个具体的工作量,怎么办?别慌啊!你就大胆地假设,假设那个总工作量是一个好算的数,比如100,或者120(能被各种效率整除),然后顺着这个假设往下算,答案就出来了。为什么可以?因为题目求的是一个相对关系,你把这个“饼”画多大,不影响最终每个人分的比例。这种“无中生有”,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能力,是高手必备的素质。

接下来,聊一个稍微需要点技术含量的——十字交叉法
一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脑子一嗡,觉得复杂。别怕,它其实就是一个模型,一个图像化的思维工具。只要你看到题目里出现了两个部分的混合,求整体的平均值,或者已知整体平均值,求两部分的比例,那十字交叉法可能就在向你招手了。最典型的就是浓度问题、平均分问题、利润率问题。

它的逻辑是这样的:把两个部分的数值写在左边,混合后的平均值写在中间,然后做个交叉相减,得到右边的两个差值,这两个差值的比,就是原来那两个部分数量的反比。听起来有点绕?你画个图试试,左上、左下、中间、右上、右下,五个位置,像个“十”字。一旦你熟练了,这类题就是送分题,十秒钟出答案,省下来的时间够你多做一道逻辑判断了。它把一堆乘除法运算,简化成两次减法和一次比值,这效率,不香吗?

再来一个,更玄乎的,叫整除、奇偶性分析
这是数量关系里最有“灵气”的解法。有时候你连题目都没完全看懂,但瞟一眼选项,就能排除两三个。怎么做到的?靠的就是数学本身的规律。比如题目里说,一群人分苹果,每人分5个还剩3个。那你立马就得反应过来,苹果总数除以5的余数是3,也就是说,这个总数的尾数要么是3,要么是8。这时候你再去看四个选项,如果只有一个选项的尾数是3或8,那还算什么?直接选啊!

还有奇偶性。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一个奇数一个偶数的和是奇数……这些小学就学过的东西,在国考里是神兵利奇。比如总价是奇数,单价是偶数,那数量必然不可能是整数,这不就矛盾了吗?或者,一群人,有男有女,最后求男的多少人。如果总人数是奇数,女的人数是偶数,那男的人数必然是奇数。你看,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的奇偶性质,就能给答案的范围画上一个大大的框。这种方法,用好了,会有一种智商碾压的快感。

最后,还有一个叫极端假设法
这通常用在那些求“至少……”“至多……”的问题上。比如抽屉原理,问你至少要拿出多少个球,才能保证有同色的。这种题,你就往最“倒霉”的情况去想。你要保证有同色,那就假设你运气差到了极点,每次拿出来的颜色都不一样,把所有颜色都拿了一遍,再多拿一个,是不是就必然有同色的了?这个“倒霉透顶”的假设,就是解题的钥匙。它把一个概率问题,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加法问题。

说了这么多,其实你会发现,这些方法都不是孤立的。代入排除可以和奇偶性分析结合,先用奇偶性排掉两个,再代入剩下的两个,效率翻倍。特殊值可以和十字交叉一起用,在比例问题里先设个特殊值,再用十字交叉法算,行云流水。

真正的核心,不是去死记硬背这些“法”的名字,而是去培养一种“题感”。拿到一道题,花三秒钟的时间,不是立刻提笔就写x,而是像一个老猎人一样审视它,看看它有什么特征,哪个“武器”能最快地拿下它。这道题的数字是不是有整除关系?选项是不是差距很大,可以估算?问题是不是求一个比例,可以设特殊值?

这种“题感”怎么来?没有捷径,就是练。但不是傻练,是带着脑子去练。每做完一道题,尤其是做错的或者做得慢的,一定要回头看解析,看看别人用的是什么方法。如果别人用了更巧妙的方法,你要做的不是“哦,原来如此”,而是去想:“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个方法?是题目的哪个词、哪个数字触发了他?我下次碰到类似的,能不能也想到?”

把每一次练习,都当成一次思维的升级。慢慢地,你的工具箱里就不再只有一把锤子了,而是有了扳手、螺丝刀、电钻……面对不同的螺丝,你自然会知道用哪个工具最顺手。到那时,数量关系对你来说,就不再是拦路虎,而是一个可以稳定拿分,甚至拉开差距的优势项目了。这趟旅程很苦,但思维转变带来的那种通透感,绝对值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国考《行测》知识点: 数量关系题多种解法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