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我的答案直接点:原则上不行,但这里头的水,深着呢。这事儿,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说清楚的。
你得先明白,咱们头顶上悬着一把剑,叫《公务员法》。这本大厚书里,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公务员不能“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当老师,特别是去那些培训机构当老师,收课时费,这妥妥的就是“营利性活动”。所以,从法理上讲,这条路基本是堵死的。一经发现,轻则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影响你评优晋升,重则直接给你个处分,让你几年的辛苦付诸东流。这代价,你掂量掂量?
所以,如果你想的是去什么学而思、新东方,周末排满了课,一个小时好几百那种,我劝你赶紧把这念头掐死在摇篮里。这不叫兼职,这叫顶风作案。单位但凡想查,或者被哪个“有心人”一封举报信递上去,你连辩解的机会都很少。在体制内,最怕的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你“不干净”。这种兼职,就是往自己身上泼的一盆洗都洗不掉的墨水。
但是,生活嘛,总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是一大片灰色地带。
咱们换个场景。你是个文史爱好者,在单位里就是个写材料的小兵,一身的墨水没地儿用。你发小家的孩子,上初中,语文老大难,尤其是古文,看见就头疼。周末,你闲着也是闲着,就去发小家,给孩子掰开了揉碎了讲《古文观止》,从司马迁的委屈讲到苏东坡的豁达,孩子听得两眼放光。事后,你发小过意不去,硬塞给你一个大红包,或者请你吃了顿人均好几百的大餐。这算不算兼职?
你说它算吧,你没签合同,没走平台,就是朋友间帮个忙,那个红包,可以说是“人情往来”。你说它不算吧,你确实付出了劳动,也获得了“报酬”。这种事,就处在一个非常模糊的界定里。它不那么“商业”,更像是知识的友情变现。可一旦有人较真,把这事儿捅出去,你还是得脱层皮。因为解释权不在你手里。
再说说另一种情况,也是现在特别多的。线上的。
你在一个很小众的领域是专家,比如,你对宋朝的瓷器特别有研究,或者你玩模型能玩到大神级别。你在网上开个直播,或者录个视频课,不露脸,用个变声器,教大家怎么鉴别汝窑,怎么给高达做旧化涂装。平台给你打赏,或者课程卖了几十份。这事儿,风险就更奇妙了。一方面,它极其隐蔽,天知地知你知,单位的同事、领导,谁能想到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小王,晚上在赛博世界里是个受人追捧的“X老师”?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是没有秘密的。你的声音、你的用语习惯、你偶尔说漏嘴的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暴露你的蛛丝马迹。这就像在钢丝上跳舞,看似自由,其实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这件事“贼心不死”呢?
说到底,两个字:一个“钱”,一个“情”。
先说钱。别看公务员号称“铁饭碗”,听着安稳。可在一二线城市,尤其对刚入职没几年的年轻人来说,那点死工资,应付完房租、交通、人情往来,再看看飞涨的物价,真的,就是“月光协奏曲”。谁不想生活得体面一点?看到喜欢的衣服能不看吊牌就拿下,想给父母换个好点的手机能眼睛都不眨一下。这种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是人性。周末用自己的知识和时间去换点外快,这想法,太正常了。它不是贪婪,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再说“情”,也就是情怀。我见过太多有意思的公务员了。一个在税务局整天跟数字打交道的大哥,其实是个古典吉他高手,他的梦想就是开个小琴房;一个在街道办处理邻里纠纷的小姑娘,下班后却是个技艺精湛的烘焙师。他们的主业,是安身立命的工具,但那些“不务正业”的爱好,才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寄托。在日复一日、有些枯燥的程序化工作中,人的才华和激情是会被磨损的。而“当老师”,去分享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看着别人因为你的分享而成长,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一份盖着红章的文件都给不了的。那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你看,这事儿就拧巴在这儿了。一边是冰冷的规章制度和不可预知的职业风险,一边是热乎乎的现实需求和个人情怀。
那到底该怎么办?我的看法是,如果你真的放不下,可以尝试一些“曲线救国”的办法。
第一,走纯粹的公益路线。去社区的“四点半课堂”当志愿者,去博物馆当义务讲解员,去给乡村的孩子们线上支教。这些是不涉及“营利”的,甚至很多单位会鼓励这种行为,因为它体现了你的社会责任感,是加分项。你同样能获得教书育人的快乐,但完全规避了法律风险。
第二,获得单位同意。这是一个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极难的路径。比如,你是个法律专家,某个大学想聘请你当客座讲师,讲授实践课程。你可以向单位提出申请,如果单位认为这项活动有利于提升你的专业能力,并且不影响本职工作,不涉及利益冲突,是有可能批准的。但这通常只适用于那些高层次的、专业性极强的、非营利或半公益性质的“讲学”活动,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兼职”。对于基层普通公务员来说,这条路基本走不通。
说到底,选择在体制内,就意味着你主动放弃了一部分的自由,换取了稳定和保障。这本身就是一场交易。你想在享受这份稳定的同时,又去触碰规则的边界,获取体制外的利益和自由,这本身就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
这感觉,就像你养了一只猫。你爱它,给它最好的猫粮和最温暖的窝,但你必须接受它会掉毛,会抓坏你的沙发。你不能一边享受着它带来的陪伴和慰藉,一边又抱怨它为什么不能像狗一样出门遛弯。
所以,朋友,在动这个念头之前,先问问自己:你究竟想要什么?是那份每个月多出来的几千块钱,还是那份精神上的满足感?以及,为了这些,你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你能不能接受最坏的结果?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答案,其实就在你心里了。别让一时的冲动,毁了你长远的安稳。毕竟,在围城里,安安稳稳地待着,有时候本身就是一种福气。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