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最直接的意思,就是那个你可能在快餐店里见过的,或者在美剧里感恩节餐桌上雷打不动的那个——派,或者叫馅饼。它是一种烘焙食物,通常有一个用面粉、黄油等做成的外壳,也就是派皮(crust),里面包裹着各种馅料(filling)。
但这就完了吗?当然不。如果pie这个词仅仅是“馅饼”这么简单,那它就太小看英语世界里食物所承载的文化重量了。对我来说,理解“pie”的过程,就像是剥洋葱,一层一层,有甜蜜,有辛辣,甚至还有点出人意料的重口味。
一开始,我对pie的认知,完全固化在麦当劳的苹果派上。一个长方形的、油炸的、烫嘴的甜点。所以当一个外国朋友兴高采烈地邀请我去他家吃“homemade apple pie”时,我脑补的画面,不过是一个精致版的、烤箱出品的麦当劳甜点罢了。
然而,当那个pie被端上桌时,我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那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的、放在一个专门的烤盘里的庞然大物。那是一种刚从烤箱里端出来,整个厨房都弥漫着黄油、肉桂和被烤到焦糖化的苹果混合在一起的、能让人幸福到眩晕的香气,金黄色的酥皮上还冒着细微的热气泡,用叉子轻轻一戳,“咔嚓”一声,滚烫的、冒着甜美蒸汽的果肉馅料就迫不及待地涌出来。那根本不是什么“点心”,那是一道郑重其事的甜品(dessert),是餐后的绝对主角。朋友切下一大块,还在温热的派上放了一大勺冰凉的香草冰淇淋。冷热交织,甜中带酸,酥脆与软糯共存……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apple pie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是一种安慰,是“家”和“妈妈的味道”的代名词。
这就是pie的第一重身份:甜派(sweet pie)。除了最经典的苹果派,还有南瓜派(pumpkin pie,感恩节必备)、樱桃派(cherry pie)、蓝莓派(blueberry pie)、柠檬蛋白霜派(lemon meringue pie)……它们是节日的象征,是聚会的甜美句点,是能治愈一切坏心情的温暖存在。
但故事还没完。
就在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pie的精髓时,生活又给我上了一课。那是在一家古老的英式酒馆(pub)里,菜单上赫然写着“Steak and Ale Pie”。牛排和啤酒……派?老实说,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整个人是懵的。这组合也太彪悍了吧。
出于好奇,我点了。端上来的,又是一个颠覆我认知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像小号砂锅一样的容器,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烤得金黄的酥皮;也可能是一个切块,四面八方都被派皮紧紧包裹。用勺子敲开那层酥皮,底下不是甜腻的果酱,而是炖得酥烂的牛肉块,混合着浓郁的、带着啤酒麦香的肉汁(gravy)。那味道,咸、鲜、香,复杂而厚重,配上旁边的一大坨土豆泥,简直是冬日里最完美的慰藉。
这,就是pie的第二重身份:咸派(savory pie)。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地方,咸派的地位甚至比甜派还要高。它是正餐,是主食。除了牛排啤酒派,还有鸡肉蘑菇派(chicken and mushroom pie)、肉馅派(mince pie,注意,英国圣诞节吃的mince pie虽然叫这个名字,馅料却是甜的果干和香料,算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特例)、牧羊人派(Shepherd’s Pie,其实顶上是土豆泥而不是派皮,但也被归为pie的大家族)……它们是劳动人民的果腹之物,是酒馆里的硬通货,充满了烟火气和实实在在的能量。
所以你看,一个pie字,横跨了甜品和主食两大领域,风味大相径庭,却共享同一个名字。
还没完。当一个词在一种文化里扎根如此之深,它必然会渗透到语言的方方面面,演变出各种俚语和习语。这才是理解pie这个词最有趣的部分。
比如,你肯定听过 easy as pie。字面意思是“像派一样简单”。这就很奇怪了,做过派的人都知道,从和面做派皮,到准备馅料,再到控制烤箱火候,哪一步都不算“easy”。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一种流传甚广的解释是,这个短语可能源自“eating pie is easy”(吃派很简单)。吃派确实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所以后来就引申为“易如反掌”。这个说法充满了生活智慧的幽默感。
还有一个,pie in the sky。天上掉馅饼?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它指的是那些听起来很美好,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计划或想法,有点像我们说的“画大饼”或者“空中楼阁”。这个短awesome自一首古老的工运歌曲,讽刺那些只给人虚无缥缈的承诺,却不给实际好处的人。下次再听到有人跟你吹嘘一个好到不真实的计划,你就可以在心里默默吐槽一句:That’s just pie in the sky.
再来一个,to have a finger in every pie。直译是“在每个派里都插一根手指”,听起来有点不卫生,但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到处插手、涉足多个领域”。这可以是个中性词,形容某人兴趣广泛,人脉广阔;但更多时候带点贬义,指责某人什么事都想管一管,有点爱管闲事,或者贪婪地想从所有事情中分一杯羹。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掰扯一下pie和它那些“亲戚们”的区别了。比如tart和quiche。
Tart(塔)通常更精致,它的派皮一般是用专门的挞模做的,边缘会有漂亮的褶皱,而且最关键的是,tart的顶部是开放的,馅料一览无余。我们常吃的蛋挞、水果挞,都属于tart。可以说,tart是pie的优雅表亲。
而Quiche(法式咸派),则可以看作是咸派里的一个特定分支。它的派皮更像tart,但馅料的灵魂是鸡蛋和奶油混合而成的蛋奶液,里面再加入培根、蔬菜、奶酪等。它更像是一种咸味的蛋奶冻挞。
你看,从一个简单的食物单词出发,我们一路探寻,看到了甜蜜的家庭聚会,也看到了酒馆里的粗犷豪放;我们触摸到了语言的演变,也窥见了不同文化圈里细微的饮食差异。Pie这个词,早已超越了其作为食物的本意。
它是一种符号。American as apple pie(像苹果派一样美国化)这个短语,就直接把一种食物和整个国家的身份认同捆绑在了一起。它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田园诗般的美国生活。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pie是什么,你或许可以告诉他,那不止是一种食物。它是一份温暖,一段记忆,一个家的味道,是包裹在酥皮里的,一个具体而微的,关于生活本身的小小宇宙。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