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b,这个词,你要是只查字典,可能会有点懵。字典会告诉你,它的意思是“轻轻地拍打”或“蘸取”。比如,用纸巾轻轻吸掉眼泪,那个动作就叫 dab;或者用面包蘸点酱汁,也可以叫 dab。但这,显然不是你跑来问的原因,对吧?
你真正想问的,是那个席卷了全球,从体育明星到你家侄子可能都在做的那个动作。
那个动作,简单粗暴地讲,就是:将头埋进一只手臂的肘窝里,同时另一只手臂向侧方伸直,身体微微下倾。对,就是这个看起来有点像在对着胳膊肘打喷嚏的姿态。它不是一个复杂的舞蹈,更像是一个瞬间的定格,一个胜利的、炫耀的、或者纯粹就是为了好玩的 姿态。
所以,dab 的第一个,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意思,就是这个标志性的动作。它是一个名词,指代这个动作本身(”He did a dab”);也可以是一个动词,表示做出这个动作(”They were dabbing after scoring a goal”)。
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这事儿说起来,简直就是一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史诗,或者说,一场现代“罗生门”。
故事的起点,公认是在美国的亚特兰大,那个嘻哈音乐的重镇。时间大概是2014到2015年间。当时,亚特兰大的嘻哈圈子里开始流行这个动作。但具体是谁第一个做的,这帮老哥们自己都争得面红耳赤。最有名的“嫌疑人”是说唱组合 Migos,他们不仅在MV和表演里频繁使用这个动作,还出了一首歌叫《Look At My Dab》,基本上就是把这个词和动作焊死在了自己身上。但也有人跳出来说,不对,像 Skippa Da Flippa 或者 OG Maco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鼻祖。
这种争论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动作具备了所有病毒式传播的潜质:简单、易学、辨识度高,而且看起来特别拽。
它就像一阵无法阻挡的季风,从亚特兰大闷热的录音棚里吹出来,越过州界,席卷了整个北美的体育场、校园走廊,最后漂洋过海,在你楼下小学生的课间操里扎了根。
引爆这一切的,是体育圈。特别是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超级明星 Cam Newton(凯姆·牛顿)。这位老兄是位天才四分卫,个性张扬得不行。每次达阵得分,他都要来一个极具力量感和挑衅意味的 dab。电视转播镜头一次又一次地给特写,全美国的观众,不管懂不懂嘻哈,都看到了这个动作。它瞬间从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热门话题。足球场上的博格巴(Paul Pogba)也成了 dab 的狂热爱好者,每次进球后的庆祝,都少不了这个动作,把它带向了全世界的足球迷。
然后,事情就开始变得……嗯,有点失控了。
当一个原本属于亚文化圈的酷玩意儿,被主流大众完全接纳的时候,它离“过时”也就不远了。政客们开始 dab,希望能显得自己亲民、跟得上潮流(希拉里在电视节目上那个著名的尴尬 dab,简直是载入史册的“妈见打”时刻);新闻主播在播报间隙 dab;连公司年会上的中年领导,喝了两杯酒,也开始笨拙地模仿。
你懂我意思吧?当所有人都开始做的时候,它就不再酷了。它从一个表达自信和胜利的 姿态,慢慢变成了一个有点傻气、甚至有点“土”的 meme(模因)。孩子们还在玩,但对于最早玩它的那批人来说,dab 已经死了。这就是一个网络文化符号典型的生命周期:诞生于亚文化,引爆于名人效应,泛滥于主流模仿,最终消亡于过度曝光。
但是,还没完。Dab 这个词还有第三层,更小众,也更“硬核”的意思。
在俚语,特别是与大麻文化相关的语境里,dab 指的是一种高纯度的大麻提取物。它通常是蜡状或油状的,使用时需要专门的工具加热吸食。因为劲儿特别大,吸食后反应剧烈,据说常常会引发剧烈的咳嗽。
于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诞生了:那个 dab 的舞蹈动作,会不会最早就起源于吸食这种 dab 后,因为呛到而剧烈咳嗽,下意识地把头埋进臂弯里的动作?
这个说法从未被证实,但听起来却有那么点道理。它给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属于 亚文化 的色彩。Migos 他们自己是否认这个说法的,他们坚称 dab 就是一种自信的生活态度(dabbing is a lifestyle)。但文化的传播嘛,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充满了误解、附会和二次创作。人们宁愿相信一个更酷、更地下的故事。
所以,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当你在网上或者现实生活中听到“dab”这个词,它可能指:
- 最常见的意思:那个把头埋进臂弯的标志性动作。一个曾经酷到爆炸,现在有点过气的全球性 meme。
- 字典里的本意:一个动词,表示“轻拍”或“蘸取”,非常文雅,跟上面那个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 俚语里的意思:一种高浓度的大麻制品。这个意思在特定圈子外很少用到,但却是理解这个文化现象背后脉络的一把钥匙。
语言就是这样活生生的东西。一个简单的单词,可以在短短几年内,被赋予全新的、甚至颠覆性的含义。它像一个细胞,在文化的培养皿里不断分裂、变异,长出新的枝桠。Dab 的故事,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它记录了一段音乐风格的崛起,见证了社交媒体如何加速文化传播,也反映了一个潮流从酷到烂俗的完整生命轨迹。
我眼睁睁看着它从一个需要跟人解释“这是啥”的新鲜玩意儿,变成了一个连我妈都知道的“哦,就是那个动作嘛”。这个过程,快得令人咋舌。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回顾我们这个时代,dab 会像摇摆舞、迪斯科一样,成为一个标记着2010年代中期的文化图腾,一个带着点傻气,却又无比鲜活的时代印记。而到那时,可能又会有新的、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动作和词语,正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角落里,悄悄萌芽。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