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出类拔萃出自寓言故事吗

很多人都喜欢寓言故事,比如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很简单,乌龟虽然慢,但一直坚持,最后赢了兔子。兔子天赋好,跑得快,但是半路睡觉,太骄傲,所以输了。从小我们就听这样的故事,老师和家长用它来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但是,出类拔萃真的这么简单吗?靠一个寓言故事里的道理就能实现?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个陷阱。

寓言故事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世界,简化成了一个只有两个变量的数学题。在龟兔赛跑里,变量只有两个:乌龟的“坚持”和兔子的“骄傲”。只要你坚持,对手骄傲,你就能赢。

现实世界完全不是这样。

我们来重新想象一下这场比赛。如果兔子不睡觉呢?它不仅有天赋,还很努力。它从头到尾全力冲刺。那乌龟就算爬到腿抽筋,也不可能赢。这就是现实中的大多数竞争。你的对手不仅比你有天赋,还比你更努力。这时候,光靠“坚持”这个品质,其实没什么用。你坚持跑,人家也坚持跑,但人家就是比你快。结果就是你被甩得越来越远。

我刚开始工作时,就是那只“乌龟”。我没什么天赋,就觉得靠努力和加班总能赶上去。我有个同事,他就是“兔子”,脑子转得快,学东西一遍就会。但我发现,他不仅学得快,还天天晚上看专业书,周末去参加各种分享会。他根本不是那只会在树下睡觉的兔子。结果就是,我累死累活做出来的方案,勉强及格。他花一半时间做的方案,总能让老板眼前一亮。几年后,他成了部门主管,我还在原地踏步。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龟兔赛跑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心理安慰。它让我们以为,只要我们扮演好“坚持的乌龟”,就一定会有个“骄傲的兔子”在前面等着我们超越。但现实是,大多数跑在前面的人,不仅是兔子,还是不睡觉的兔子。

寓言故事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只给结论,不给方法。它告诉你“要坚持”,但没告诉你“怎么坚持”。

比如另一个故事,乌鸦喝水。乌鸦很聪明,瓶子里的水喝不到,就往里面扔石子,让水位上升。故事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没错。

但是,它省略了所有试错的过程。那只乌鸦是不是试过把瓶子推倒?发现推不倒。是不是试过用嘴把瓶口啄大一点?发现瓶子太硬。它可能尝试了十种错误的方法,浑身是伤,最后才偶然想到了扔石子这个办法。

故事把这中间所有失败的、痛苦的、无聊的过程都删掉了,只给你看最后“灵光一闪”的那个瞬间。这会让人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成功就是靠某个聪明的点子。

我有个朋友想做自媒体,他看了很多成功案例,觉得那些人就是想到了一个好点子,然后就火了。于是他天天在家想点子,想了三个月,一个视频都没拍。因为他总觉得自己的点子不够“聪明”,不够“惊艳”。

但真实情况是,所有成功的自媒体博主,都不是靠一个点子成功的。他们是先动手做,拍了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没人看的视频,不断看数据,分析观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调整内容,调整拍摄手法,调整标题。这个过程,就像乌鸦在找到石子之前做的那些无用功,枯燥、漫长,而且充满挫败感。

寓言故事把成功描绘成一个“顿悟”的过程,但真正的出类拔萃,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它不是“想到了”,而是“试出来了”。

寓言故事还喜欢塑造一些极端的、脸谱化的人物,用来说明一个单一的道理。比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善良的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结果蛇苏醒后反咬一口,农夫就死了。结论是:对恶人不能心存善念。

这个道理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但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普遍真理,就会出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怎么百分之百确定谁是“蛇”?人是复杂的。一个在生意场上很强硬的对手,可能会在慈善事业上非常慷慨。一个今天帮你的人,明天可能因为利益冲突而背叛你。

如果你完全相信《农夫与蛇》的逻辑,你可能会变得多疑、刻薄,不相信任何人。因为你害怕遇到“蛇”,所以干脆把所有人都当成潜在的“蛇”。但一个无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成功的。商业合作、团队协作、朋友互助,所有这些都需要信任。

所以,寓言故事提供的,是一种“安全”但错误的简化模型。它把世界简化成好人与坏人、努力与懒惰、聪明与愚笨的二元对立。这对于给小孩子建立最基础的道德观是有用的。但对于一个想在复杂世界里成事的成年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是致命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步,放弃寻找单一的“成功秘诀”。
出类拔萃不是靠一个信条,比如“坚持”或者“动脑”,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你需要学习具体的知识,掌握具体的方法,然后根据你所处的具体环境,把这些东西组合起来使用。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你不能只信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需要去学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网络。你要学习怎么用Git进行版本控制,怎么写出清晰、可维护的代码。你还要了解你所在行业的技术趋势,是该学前端的React,还是后端的Go。这些都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知识,寓言故事里一个字都不会提。

第二步,建立一个反馈循环,而不是等待灵感。
别再等着当那只聪明的乌鸦。动手去做,然后看结果。写一篇文章,发出去,看阅读量。开发一个功能,上线,看用户数据。说一句话,观察对方的反应。

这个“做事-观察-调整”的循环,才是成长的核心。每一次反馈,无论好坏,都是一次学习机会。做得好,说明你做对了什么,要把它固化下来。做得不好,说明哪里有问题,要去修正。这个过程一点也不酷,甚至很繁琐,但它比任何寓言故事都管用。

第三步,用概率和策略来思考,而不是用道德和标签。
不要轻易给人和事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你要学会分析利弊,评估风险。

在商业谈判中,对方不是“蛇”,也不是“朋友”,他是你的“对手方”。你们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冲突的利益。你的任务不是去判断他是不是好人,而是通过策略和沟通,找到那个能让你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点。

总的来说,寓言故事是成长的“童年读物”,不是“成人指南”。它能给我们一些最初的、模糊的方向感,告诉我们诚实、勇敢、坚持这些品质是好的。但它绝不是实现出类拔萃的路线图。

真正的成长,是从你意识到“龟兔赛跑”可能是个谎言开始的。是从你不再期待那个“聪明的点子”能解决所有问题开始的。是从你不再用简单的善恶标签去评判复杂的人和事开始的。

出类拔萃,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持续行动。它不在那些被简化了千百遍的寓言故事里,而在你亲身去犯的每一个错误、去解决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出类拔萃出自寓言故事吗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