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新动能”这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头大。课本上写得又干又长,背起来像念经,考场上遇到分析题,脑子里一团浆糊,不知道从哪儿下笔。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把它拆开看,就是咱们国家经济这辆车,以前靠什么跑,现在想换个新引擎。
咱们先说说旧引擎是啥。过去几十年,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三样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到处盖房子、修路(投资),老百姓买买买(消费),然后把厂里生产的东西卖到国外去(出口)。再加上我们有大量便宜的劳动力和相对便宜的资源,这套玩法在当时很管用,让经济跑得飞快。
但是,现在这套老引擎有点跑不动了。为什么?你想想,路修得差不多了,再到处盖楼就容易产生泡沫;国外的市场需求不稳定,光靠出口风险大;而且,现在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都在涨,环境也扛不住了。继续用老办法,就像一辆车油耗越来越高,还老冒黑烟,迟早要趴窝。所以,必须换引擎,这个新引擎,就是“经济发展新动能”。
新动能的核心就两个字:创新。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层面来看,这样你记起来就清晰了。
第一个层面,是技术上的硬核创新。
这部分是新动能里最关键的。以前我们可能是“中国制造”,现在要变成“中国智造”。具体包括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这些。这些词你肯定不陌生,但考研政治里怎么用?你得能举出例子。
比如人工智能(AI)。你不能光说“发展人工智能”,这太虚了。你要说,AI怎么赋能实体经济。举个例子,工厂里的质检,以前靠人眼一个个看,又慢又容易出错。现在用上基于AI的视觉检测系统,机器24小时不休息,准确率还高。这就是AI技术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新动能。再比如大数据,以前电商平台只是卖东西,现在它通过分析你的购买数据,能精准推荐你可能喜欢的商品,甚至能反过来指导上游的工厂按需生产,减少库存浪费。这就是大数据带来的新模式。
所以你复习这块的时候,不要光背概念。给自己准备几个具体的例子:
– 人工智能:智能质检、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管理。
– 5G:远程医疗手术、工业互联网(让工厂里的机器互相“交流”)。
– 大数据:精准营销、供应链优化。
有这些例子在手,答题的时候才有血有肉,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第二个层面,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
这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贴得最近,也最好理解。官方的说法叫“三新经济”。
-
新产业:就是以前没有的,或者规模很小的产业,现在做大了。最典型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十年前路上还很少见,现在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品牌到处都是。这不光是造了辆车,它背后是一整条产业链,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充电桩等等,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和经济价值。还有生物医药、新材料这些,都属于新产业。
-
新业态:就是商业运营的新形式。直播带货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以前我们买东西去商店,后来去淘宝,现在是看李佳琦直播下单。它改变了商品的展示和销售方式,把“人、货、场”的逻辑都重构了。这种新的商业形态,就是新业态。
-
新模式:指的是企业运营和盈利的新方法。比如共享经济,像哈啰单车,它不向你出售自行车,而是出售使用权。这就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还有平台经济,比如美团,它自己不开一家餐馆,但它搭建了一个连接无数餐馆和消费者的平台,通过提供服务来赚钱。
这“三新”是并存的,有时候一个东西会同时体现好几个。比如新能源汽车,它既是新产业,它的直营销售模式也算是一种新模式。你理解这个逻辑就行,考试时能把它们分开说清楚,再配上例子,就很完整了。
第三个层面,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这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讲新动能,不是说把所有老产业都扔掉,只搞高科技。我们的饭碗,很大一部分还在传统产业里,比如钢铁、纺织、机械制造。新动能也包括用新技术、新理念去改造这些老行业,让它们“老树发新芽”。
这叫什么?官方文件里常说“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 高端化:以前我们生产的衣服可能就是便宜、耐穿。现在要做品牌,做设计,提高附加值。
– 智能化:就像前面说的,在工厂里引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工业互联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叫“智能制造”。
– 绿色化: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和能耗。比如钢铁厂以前黑烟滚滚,现在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做到超低排放,甚至把废料循环利用。
这个层面非常重要,因为它体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完整逻辑。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而是“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并举。答分析题的时候,如果能提到这一点,说明你对问题的理解就比别人深一层。
那么,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考研复习中具体该怎么做?
第一步,建立框架。你脑子里要有一张图。一提到“新动能”,你马上能反应出三大块:1. 技术创新(AI、大数据等);2. “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3. 传统产业升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个框架就是你答题的骨架。
第二步,填充弹药。在每个框架下面,准备1-2个具体、鲜活的例子。别用那些教科书上翻来覆去讲的陈年旧例。多看看新闻,看看《新闻联播》和一些官方媒体的报道,里面的例子最新鲜,也最权威。比如提到大国重器,你可以说C919大飞机、奋斗者号潜水器;提到数字经济,可以说说正在搞的“东数西算”工程。这些例子一摆出来,阅卷老师就知道你不是死记硬背的。
第三步,关联考点。新动能这个考点不是孤立的。它跟很多其他重要概念是连在一起的。
– 它跟“新发展理念”直接挂钩,尤其是“创新发展”。新动能就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体现。
– 它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淘汰落后的“旧动能”就是去产能,培育“新动能”就是补短板。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 它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目标与路径的关系。发展新动能,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 它也跟“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新动能恰恰是实现“好不好”的关键支撑。
把这些关联点想清楚,当你在分析题里看到“新动能”时,就不会只谈新动能本身,而是能把它放到一个更大的政策体系里去论述,这样答案的深度和广度就都上去了。比如题目问“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你就可以把“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作为一条核心论据,然后把上面的三个层面展开说。
最后,要用官方的语言去表达。虽然我们理解的时候要用大白话,但落到卷子上,还是要用规范的术语。比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话,平时就要多读多记,形成肌肉记忆。考试的时候,先用这些规范的语言搭起框架,再用你准备的那些鲜活例子去填充内容。这样的答案,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温度,分数自然不会低。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