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聊行测判断推理里一个挺有意思,但也能把人绕晕的题型:朴素逻辑里的“半真半假”题。
说白了,这种题就是给你几个人,每个人说一句话,然后告诉你这些话里有几句是真的、几句是假的。最常见的就是“只有一句真话”或者“只有一句假话”。你的任务就是根据这个条件,把事实给推出来。
这种题看着头疼,主要是因为信息真假混杂,你不知道该从哪句话下手。要是挨个去分析,很容易就把自己绕进去了。其实,解决这类问题有个特别好用的方法,叫“假设法”。但是“假设法”不是让你瞎猜,它是有技巧的。
核心技巧就一个:找突破口。
什么叫突破口?就是几句话里,关系最特殊的那一对。最典型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啥是矛盾关系?就是两句话不可能都真,也不可能都假,必然一真一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甲说:“我在吃饭。”
乙说:“甲没有在吃饭。”
你看,这两句话就是典型的矛盾关系。不可能甲既在吃饭又没在吃饭,也不可能他处于一种“既不是在吃饭也不是没在吃饭”的量子状态。所以,甲和乙说的话,肯定一句是真的,一句是假的。
找到这个“一真一假”的矛盾关系有什么用?用处大了。
如果题目条件是“四句话里只有一句是真的”,而你找到了甲和乙这两句是矛盾关系,那这唯一的一句真话,就必然在甲和乙之间。剩下那两个人说的,就百分之百是假话了。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直接利用“剩下两句是假话”这个确定信息,去推导真相了。范围一下就缩小了。
咱们直接上个真题的感觉来走一遍流程,这样最清楚。
【例题】
一个办公室里,甲、乙、丙、丁四个人,其中一个人把主管的咖啡打翻了。主管问是谁干的,四个人是这么说的:
甲:“是乙干的。”
乙:“不是我干的。”
丙:“不是我干的。”
丁:“是甲干的。”
已知:这四个人里,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
问:到底是谁打翻了咖啡?
好,我们来解这道题。
第一步:别慌,先找关系。
你把这四句话扫一遍。
甲说:“是乙干的。”
乙说:“不是我干的。”
你看,甲和乙说的话是不是正好相反?一个指认乙,一个否认是乙。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矛盾关系”。这两句话,必然一真一假。
第二步:利用条件,锁定真话范围。
题目条件是“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既然甲和乙的话里必然有一句是真的,那么这唯一的一句真话,就肯定是在甲和乙之间。
这个结论重要。它直接告诉我们:丙和丁说的,都是假话。
第三步:从假话入手,推导事实。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确定的信息:
1. 丙说的话是假的。
2. 丁说的话是假的。
我们先看丙。丙说:“不是我干的。” 这句话是假的,那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是丙干的。”
推到这里,答案其实已经出来了。就是丙干的。
为了验证一下,我们再看看丁。丁说:“是甲干的。” 这句话是假的,那事实就是:“不是甲干的。” 这个结论和我们推出的“是丙干的”并不冲突。
最后,我们还可以把结论带回甲和乙说的话里去验证一下。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丙干的”。
那么,甲说“是乙干的”,这是假话。
乙说“不是我干的”,这是真话。
你看,甲、丙、丁说的都是假话,只有乙说的是真话。这完全符合“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这个题目条件。
所以,最终答案就是:丙打翻了咖啡。
整个过程下来,你会发现,关键就在于第一步——找到那对矛盾关系。找到了它,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但是,有时候题目没那么友好,可能没有直接的矛盾关系。那怎么办?
那就找“反对关系”或者“包容关系”。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但在实际做题中,你不用记那么多名词。你就找那种“有内在联系”的话。
比如:
甲:我们部门的小王是冠军。
乙:我们部门的冠军是博士。
这两句话没有直接矛盾,但是它们都指向了“冠军”这同一个人。如果“小王不是博士”,那这两句话就不可能同时为真。这种关联性,就是你的第二个突破口。
如果没有这种明显的关联性怎么办?那就只能用最“笨”但最稳的办法了:硬假设。
随便挑一句话,比如从甲开始。
1. 假设甲说的是真话。
2. 然后根据这个假设,去推导其他话的真假。
3. 把推导出来的结果,和题目给的条件(比如“只有一句真话”)去比对。
4. 如果符合条件,那你的假设就对了,答案就出来了。
5. 如果不符合,比如你推出了两句真话,或者所有推论都自相矛盾,那就说明你一开始的假设是错的。甲说的就是假话。
6. 然后你再换下一个人,比如假设乙说的是真话,重复上面的步骤。
这个方法虽然慢,但是一定能做出来。在考场上时间紧张,想不出巧办法的时候,用这个“笨”办法保证拿到分数,才是最实在的。
总结一下做“半真半假”题的思路:
优先找矛盾:看到“A是B”和“A不是B”这种句式,两眼要放光,这是最快的突破口。利用“必有一真一假”的特性,结合题目条件,去判断其他话的真假。
其次找关联:如果没有直接矛盾,就找指向同一个对象、有逻辑关联的话。
最后用硬假设:如果上面两条路都走不通,就老老实实从第一个人开始假设,一步步验证。虽然慢,但能保证你不错。
这种题型,本质上不是考你逻辑有多牛,而是考你的观察力和条理性。你能不能在几句看似混乱的话里,快速找到那个能解开整个线团的线头。这个能力,需要通过练习来培养。多做几道题,你就会对“矛盾关系”变得特别敏感,看到题就能把它们揪出来。到时候,这种题对你来说就是送分题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