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让台湾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这事儿得从甲午战争说起。1894年,清朝和日本为了朝鲜的控制权打了一仗,史称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清朝输得一塌糊涂。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也是节节败退。
打输了,没办法,只能坐下来谈判。
谈判地点在日本的马关,也就是今天的下关市。所以条约就叫《马关条约》。清朝这边派去的大臣是李鸿章,当时他都70多岁了。日本那边是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
谈判过程很屈辱。李鸿章本来想尽量拖延,争取一些有利条件。但日本人态度很强硬,根本不给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更糟糕的是,李鸿章在谈判期间,被一个日本愤青给开枪打伤了,子弹留在了脸上。这件事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日本方面怕影响不好,态度才稍微缓和了一点,赔款金额少了些,但核心的割地要求一点没变。
最后,在1895年4月17日,双方正式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的内容,每一条都像一把刀子扎在当时中国人的心上。
我们具体看看条约的核心内容:
第一条,也是最直接的一条,就是关于朝鲜。清政府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好事,但实际上是把清朝几百年来的宗主国地位给剥夺了,方便日本下一步控制朝鲜。
第二条,就是割地。这一条最关键,里面明确写了清政府要把三块地方“永远让与日本”。
1. 辽东半岛。就是今天辽宁省南边的这一块,包括大连、旅顺。这是个战略要地,卡着渤海的咽喉。
2.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3. 澎湖列岛。
第三条,赔款。清政府要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就是两亿两白银。这笔钱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当时清政府快三年的财政总收入。为了凑这笔钱,清政府只能向外国银行借高利贷,这又让中国的财政主权进一步丧失。
第四条,开放通商口岸。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增开日本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这些地方开设工厂。这在以前的条约里是没有的,它意味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升级到了资本输出,可以直接在中国办厂,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
所以,《马关条约》不只是割让了台湾这么简单,它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说到台湾,条约签订后,消息传到岛上,全台湾的民众都炸了锅。他们觉得自己被朝廷抛弃了。当时台湾的士绅丘逢甲等人组织成立了“台湾民主国”,年号“永清”,意思就是永远效忠清朝,自己组织军队抵抗日本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乙未战争。
这场抵抗非常惨烈。从1895年5月日军在澳底登陆开始,一直打到10月下旬台南失守,台湾军民抵抗了5个多月。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们用行动表明了,台湾不是清政府一张纸就能送出去的。日本人为了占领台湾,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甚至比他们在甲午战争中伤亡的人数还要多。
《马关条约》还有个后续。就是关于辽东半岛。日本拿到辽东半岛,直接威胁到了俄国在远东的利益。俄国不干了,于是就拉上德国和法国,一起出面干涉,强迫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当时国力还不够强,惹不起这三个欧洲列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但是,作为交换,清政府又多付了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所以,割让台湾这件事,就是《马关条约》白纸黑字规定的。这个条约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产物,它深刻地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打击,刺激了后来的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对日本来说,他们拿到了巨额赔款和台湾这块殖民地,国力大增,军国主义野心也随之膨胀,为后来的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而对于台湾来说,从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直到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台湾才光复。这就是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