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最开心的事是卖出东西,但最头疼的事,是客户欠钱不还。你账上记着“应收账款”100万,看着挺多,但如果里面有30万都收不回来,那你其实是在自己骗自己。为了让账本更真实,会计上就搞出个东西,叫“坏账准备”。
简单来说,坏账准备就是提前估算一下,你的应收账款里,大概有多少钱会变成收不回来的死账,然后先把这笔“可能的损失”记下来。这是一种风险预估,也是会计上说的“稳健性原则”,就是说,有风险,咱就得先认,别等到天塌下来再说。
这事不是瞎猜,有具体的方法。最常用的,也是最靠谱的方法,叫“账龄分析法”。
我给你一步步拆解这个方法。
第一步:把所有欠你钱的客户拉个清单。
这个清单就是你的“应收账款明细表”。用Excel就能做,每一行是一个客户,或者是一笔具体的发票,写清楚客户名字、欠了多少钱、发票日期。这是基础,基础数据错了,后面全白干。
第二步:给这些欠款“算年龄”。
“账龄”就是指这笔钱欠了你多久。从发票开出去那天算,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你得给它们分分类,做个“账龄区间”。通常是这么分的:
* 1个月以内
* 1-3个月
* 3-6个月
* 6个月-1年
* 1年以上
* 3年以上
为什么要分这个?逻辑很简单:欠得越久,收回来的可能性就越低。刚欠你20天的客户,大概率只是忘了或者在走付款流程。欠你一年的,电话都可能打不通了。
第三步:给每个年龄段设定一个“坏账计提比例”。
这个比例就是你估计这个年龄段的欠款有多大可能收不回来。这个比例不是拍脑袋定的,得有依据。
* 如果是新公司,可以参考行业通常的做法。比如,做批发生意的,可能回款周期长,比例就得定得现实一点。
* 如果是老公司,就看自己的历史数据。翻翻过去几年的账,看看每年实际发生的坏账占不同账龄应收账款的比例是多少,算个平均值。
我给你个例子,一家普通贸易公司的计提比例可能是这样的:
* 1个月以内:计提0.5% (风险很小)
* 1-3个月:计提5%
* 3-6个月:计提10%
* 6个月-1年:计提30%
* 1-3年:计提50% (基本一半一半了)
* 3年以上:计提100% (默认这笔钱已经没了,但万一收回来就是惊喜)
这个比例是你公司的会计政策,定下来就不能随便改。每年都要用同样的方法,保持一致性。
第四步:开始计算。
现在你有账龄区间,有每个区间的金额,还有计提比例。直接用乘法就行。
假设你的应收账款情况是这样:
* 1个月以内:100,000元
* 1-3个月:50,000元
* 3-6个月:20,000元
* 6个月-1年:10,000元
* 1-3年:5,000元
* 3年以上:2,000元
按照上面那个计提比例,我们来算:
* 1个月以内应计提坏账 = 100,000 * 0.5% = 500元
* 1-3个月应计提坏账 = 50,000 * 5% = 2,500元
* 3-6个月应计提坏账 = 20,000 * 10% = 2,000元
* 6个月-1年应计提坏账 = 10,000 * 30% = 3,000元
* 1-3年应计提坏账 = 5,000 * 50% = 2,500元
* 3年以上应计提坏账 = 2,000 * 100% = 2,000元
把这些加起来:500 + 2,500 + 2,000 + 3,000 + 2,500 + 2,000 = 12,500元。
这个12,500元,是你的“期末坏账准备应有余额”。意思是,到今天为止,你的坏账准备这个账户里,应该有12,500元才算合理。
第五步:做会计分录(也就是记账)。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很多人会搞混的地方。你不是直接记12,500元。你要看你账上“坏账准备”这个账户在算之前已经有多少钱了。
假设,上个季度末,你这个账户里已经有8,000元的余额了。
而你现在算出来,它“应该”有12,500元。
差多少?12,500 – 8,000 = 4,500元。
所以,你这个季度要“补提”4,500元。
会计分录这么写:
借:信用减值损失 4,500元
贷:坏账准备 4,500元
“借:信用减值损失”的意思是,你把这4,500元当做本期的一项费用,它会减少你当期的利润。
“贷:坏账准备”的意思是,你把“坏账准备”这个水池里的水加了4,500元,让它的总额达到12,500元。
“坏账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是“应收账款”的一个减项。比如你应收账款总额是187,000元,坏账准备是12,500元,那报表上显示的“应收账款净额”就是174,500元。这个数字,才更能反映你真正能收回来的钱大概是多少。
再举个反过来的例子。
假如你这个季度回款特别好,一些老账也要回来了。经过第四步计算,你发现期末坏账准备应有余额只需要7,000元。
但你账上已经有8,000元了。
这说明你之前提多了。怎么办?冲回1,000元。
会计分录就是反过来:
借:坏账准备 1,000元
贷:信用减值损失 1,000元
这样做,相当于你本期增加了一笔1,000元的“收益”,因为它冲减了费用。
上面说的是账龄分析法。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叫“销售收入百分比法”。就是直接拿你当期的销售收入,乘以一个固定的比例,比如1%,来计提坏账。这种方法简单粗暴,但没那么准,因为它不看你应收账款的实际情况,只看销售额。小企业,或者交易笔数特别多、单笔金额很小的公司可能会用。但大部分公司,尤其是要面对审计的,还是老老实实用账龄分析法。
最后,说两个实际操作中的情况。
情况一:一笔账真的确定收不回来了,怎么办?
比如,客户公司都倒闭了,法人跑路了。你确认这笔10,000元的账款彻底没戏了。这时候就要做“坏账核销”。
分录是:
借:坏账准备 10,000元
贷:应收账款-XX公司 10,000元
你看,这里没有影响你的利润。为什么?因为你之前计提坏账准备的时候,已经通过“信用减值损失”这个科目把利润减过了。现在只是把准备金用掉,同时把你账上那笔不切实际的“应收账款”给清掉。两边一起减,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净额”其实没变。
情况二:核销掉的坏账,客户又奇迹般地还钱了,怎么办?
这种事虽然少,但也会发生。客户良心发现了,回来还了这10,000元。
你得做两步操作:
1. 先把之前核销的分录反过来做一遍,恢复这笔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XX公司 10,000元
贷:坏账准备 10,000元
2. 再正常地做一笔收款分录。
借:银行存款 10,000元
贷:应收账款-XX公司 10,000元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计提坏账准备不是为了把账做难看,而是为了让公司的财务报表更真实。它能让你清醒地看到自己公司的资产质量,也能提醒你去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和催款。如果一家公司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常年走高,那说明它的客户质量或者回款政策出了大问题,这是个危险信号。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