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用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比如手套、砂纸、润滑油,到底该算到哪个会计科目里?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关键看你怎么理解。
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应该进“生产成本”这个一级科目,然后具体落在“制造费用”这个二级科目里。
为什么是制造费用?因为它们不直接构成产品本身。会计上分得很清楚,直接构成产品的,叫“直接材料”,比如你做桌子用的木板、螺丝钉。而那些为了生产桌子消耗掉,但最后你看不见它在桌子上的,就是间接材料,这些间接材料就属于制造费用。
我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假设我们是个家具厂。
这个月,仓库领了下面这些东西给生产车间:
1. 一批木板,价值10万。
2. 一箱螺丝钉,价值5000。
3. 一批砂纸,价值500。
4. 几桶润滑油,用来保养切割机,价值300。
5. 一箱劳保手套,发给工人用,价值200。
作为会计,你怎么做账?
木板和螺丝钉,最后都变成了家具的一部分,是产品的实体。所以它们是“直接材料”。分录应该是:
借: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 – XX产品 105000
贷:原材料 105000
但是砂纸、润滑油、手套呢?
砂纸打磨木板,用完就扔了。润滑油加到机器里,消耗掉了。手套工人戴着,保护双手,也不是产品的一部分。这些东西都是为了生产而发生的,但它们是间接的、辅助性的。所以,它们要计入“制造费用”。分录应该是:
借: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 1000 (500+300+200)
贷:原材料 (如果这些东西之前在仓库里作为原材料管理) 或 周转材料
这里就引申出第一个关键点:你怎么区分“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里的“间接材料”?
很简单,你就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东西最后会成为我卖出去的产品的一部分吗?”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直接材料。
答案是否定的,但它确实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那就是制造费用。
这个区分非常重要。因为它会影响你的产品成本核算。直接材料的成本可以直接算到某一批次或某一个产品上。但制造费用是“公共费用”,像车间的水电费、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一样,是整个车间一起花的,没法直接分到某一张桌子上。所以,我们先把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都归集到“制造费用”这个池子里,到月底再按照一个标准(比如工时、机器小时)分摊给所有产品。
但是,会计里有个东西叫“重要性原则”。你要是买了一块抹布,五块钱,你还先记到“原材料”里,领用的时候再转出来,那就太麻烦了,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很多公司对于这种价值很低、消耗很快的零星物料,会简化处理。
比如,买回来的时候就直接计入费用。
借: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 5
贷:库存现金 5
这样做省事,也符合重要性原则。没人会因为你这五块钱的抹布没走“原材料”科目而认为你的报表失真。关键是,你要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规定,单价50元以下,或者一次性采购金额500元以下的消耗品,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走库存。这样大家都有个谱,账务处理也一致。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一个常见的误区:把生产车间的消耗品和办公室的搞混。
前两天我一个朋友公司的会计就问我,他们车间买了一箱打印纸,给车间主任打印生产计划用,他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办公费”了,问我行不行。
我说不行。
判断一个费用计入哪个科目,核心原则是看这个费用的“受益对象”是谁。
这箱打印纸,虽然是办公用品,但它是在生产车间、为了生产活动而使用的。它的受益对象是生产部门。所以,它理应计入“制造费用”。
再举个例子:
* 财务部买的笔、A4纸,受益对象是管理部门,计入“管理费用”。
* 销售部为了打印宣传材料买的墨盒,受益对象是销售部门,计入“销售费用”。
* 生产车间为了记录设备运行参数买的记录本,受益对象是生产部门,计入“制造费用”。
你看,同样是文具,用在不同的地方,会计科目就完全不一样。这个逻辑一定要清晰。你不能看到“办公用品”就一股脑全扔进“管理费用”。
那么,实际工作中,一个会计该怎么操作呢?我给你个流程。
第一步:拿到发票和入库单/领料单。这是你做账的原始凭证,必须要有。
第二步:判断用途。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单从发票上“劳保用品”、“五金工具”这些品名,你可能看不出具体用途。你得和仓库、车间的人沟通。问清楚:“这批手套是给谁用的?车间工人还是办公室搬运工?”“这个扳手是放在生产线上的,还是给行政部维修办公桌椅的?”
第三.步:根据用途进行科目选择。
* 用于产品生产,但非主要构成部分 → 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
* 用于车间管理、设备维护 → 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
* 用于公司行政管理 → 管理费用
* 用于产品销售环节 → 销售费用
第四步:编制记账凭证。
假设车间领用了一批清洁用的抹布和洗洁精,价值150元,从仓库领的。
借: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 150
贷:原材料 – 辅助材料 150
如果这批东西是直接用现金买的,还没入库就给车间了。
借: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 150
贷:库存现金 150
最后,再补充一点关于“低值易耗品”的处理。
像扳手、钳子这类工具,它不是一次性消耗掉的,能用一段时间。以前会计准则里有“低值易耗品”这个科目,现在新准则取消了。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
- 一次摊销法:价值不高的话,领用的时候一次性全部计入“制造费用”。简单粗暴,小企业用得多。
- 分次摊销法:如果价值比较大,比如一个特殊的工具模具要好几千,可以用个一两年。那就在领用时先计入“周转材料”,然后在使用期限内分期摊销到“制造费用”里。这样更准确,符合权责发生制。
总的来说,处理车间消耗品这件事,核心就是搞清楚“它是为谁花的钱”。只要抓住了这个本质,再复杂的物料,你也能给它找到合适的会计科目。这需要会计人员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看单据,而是要多去现场了解业务,知道每一笔钱花出去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做出来的账才是真实、准确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