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聊起牡丹,第一反应就是“花中之王”,觉得它雍容华贵。这个印象没错,但如果只是这样想,就有点像看人只看脸,忽略了内在的东西。想真正了解牡丹,得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来看,从根到茎,再到叶、花、果,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样子和作用。
我们先从看不见的地方说起,就是牡丹的根。牡丹的根是肉质根,比较粗壮,颜色通常是褐色或者黄褐色。这种根系的好处是能储存很多养分和水分,所以牡丹有一定的耐旱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你很少看到牡丹的根会露在外面,它们喜欢深深扎在排水良好的土壤里。 老花农常说,养牡丹就是养根,根养好了,开花才有劲。我自家院子里种过几棵牡丹,有一年夏天雨水特别多,地里总是湿漉漉的,结果其中一棵长势就明显变差,叶子发黄,花也开得小。挖出来一看,部分根系已经有点腐烂了。这就说明,虽然它能储水,但也怕涝。所以,种牡丹的地方一定不能积水。
接着往上看,是牡丹的“骨架”——茎。牡丹是落叶小灌木,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它和芍药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芍药是草本植物,到了冬天,地上的部分会全部枯死,第二年春天再从土里重新发芽。 但是牡丹不一样,它的茎是木质的,虽然冬天会落叶,但已经木质化的枝干会一直挺立着,不会死掉。 就像一棵小树一样,年复一年地生长,所以我们能看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牡丹树。
牡丹的茎通常能长到1到2米高,刚长出来的新枝条是草本的,比较光滑,颜色可能是黄褐色或者带点紫红色,到了秋天就会慢慢变成木质。 老的枝干是褐色的,树皮看起来有点粗糙、干枯,很有年代感。 它的分枝不算多,通常比较短而且粗壮。 这种“木骨”的特性,让牡丹在不开花的时候,也有一种苍劲古朴的美感,特别是冬天叶子掉光之后,那些曲折的枝干在雪地里别有一番风味。
然后是叶子。牡丹的叶子也很有特点,不是简单的一片叶子,而是“二回三出复叶”。 这是个植物学术语,说白了就是,一个总叶柄上分出三个叉,每个叉上又分出三个小叉,每个小叉上再长出三片小叶,所以看起来一片大叶子是由很多小叶子组成的。 这些小叶子的形状通常是卵形或者宽卵形,边缘还会有一些分裂。 叶子的颜色也挺有讲究,正面通常是绿色,有时候会带点黄绿色,而且没有毛。 而叶子的背面,颜色会浅一些,常常带有一层白粉。 这种叶子结构让整株牡丹看起来很茂盛,很有层次感。而且不同品种的牡丹,叶子的颜色、厚薄、宽窄也会有差别,有的深绿,有的浅绿,还有的绿中带紫。
终于说到最重要的部分——花了。牡丹花是顶生花,意思就是花开在枝条的顶端,一枝只开一朵,非常显眼。 牡丹花的花朵很大,直径通常在10到20厘米,有些品种甚至能达到30厘米。 它的花型非常多变,这是几千年来人工培育的结果。 从最原始的单瓣型,花瓣只有一两轮,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雄蕊和雌蕊,到后来发展出的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绣球型,再到最复杂的皇冠型和楼子台阁型,花瓣层层叠叠,数量极多,有的品种花瓣甚至能有几百上千片,完全把雄蕊和雌蕊都藏在了里面。 比如著名的“魏紫”,花瓣能达到800片之多,花朵层层叠叠高高耸起,非常壮观。
牡丹花的颜色也是极其丰富的。除了常见的红色、粉色、白色,还有黄色、绿色、紫色、黑色(其实是深紫色或深红色)以及复色。 像“姚黄”就是淡黄色的名贵品种,“豆绿”是独特的绿色品种,而“二乔”则可以在一朵花上开出两种颜色,非常奇特。 这些颜色和花型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成百上千个不同的牡丹品种。 花瓣的质地也各有不同,有的像丝绸一样光滑,有的像天鹅绒一样带有光泽,摸起来的手感都不一样。 花朵开放时,会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也是它“国色天香”美誉的由来之一。
花开之后,就会结果。牡丹的果实叫蓇葖果,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 它是由几个离生的心皮发育而成的,每个心皮都发育成一个小果实,这些小果实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聚合果。等到秋天果实成熟后,会沿着腹缝线裂开,露出里面的种子。种子是黑色的,呈球形或椭圆形。不过,现在我们观赏的很多重瓣牡丹品种,由于雌蕊和雄蕊已经瓣化(变成了花瓣),所以结果能力会比较差,甚至不结果。
总的来说,从粗壮的肉质根,到苍劲的木质茎,再到繁复的二回三出复叶,最后到硕大、多变、艳丽的花朵,牡丹的每一个部分都充满了细节和特点。了解了这些,你再去看一株牡丹,看到的就不只是一朵花了,而是一个完整的、有生命力的个体,更能体会到它为什么能成为“花中之王”。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