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直接说事儿。“流连忘返”和“留连忘返”,到底哪个对?
答案是:“流连忘返”是现在规范的写法。 在考试或者写正式报告的时候,用“流连忘返”准没错。
但这事儿好玩的地方在于,“留连忘返”其实也不能算一个彻底的错误,它更像是一个“退休”了的词。要搞明白这中间的道道,得稍微往回倒倒带,看看这两个词是怎么来的。
“流连”和“留连”本是同胞兄弟
在古代,这两个词基本上是通用的,意思也一样,都指舍不得离开。 你翻翻古书,一会儿看到“流连”,一会儿又看到“留连”,古人写的时候没那么纠结。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刘纡传》里就明确用了“留连忘返”的说法。 所以说,人家“留连”也是有历史、有出处的,不是随便造出来的。
这种现象在汉字里挺常见,叫“异形词”。 简单说,就是同一个意思,但写法不止一种。就像咱们现在网上聊天,有时候写“的”,有时候写“滴”,有时候还写“哒”,大家都能看懂。古代的“流连”和“留连”就有点这个意思。
为什么现在推荐用“流连忘返”?
语言这东西是会不断发展和规范的。到了现代,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专家们就开始做一项工作:给异形词定个“标准照”。
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在这个官方文件里,明确规定“流连”是推荐使用的词形,而“留连”则被划入了“淘汰”的行列。 从那以后,在正规的出版物、教科书和考试里,“流连忘返”就成了唯一的正确答案。
这么做是有道理的。我们来看看“流”和“留”这两个字本身的意思。
- “留”,字形里有个“田”,它的本意是停止、待在某个地方。 比如挽留、保留,意思很实在,就是让你别走。
- “流”,带三点水,本意是水在动。 这就带来一种动态的、延续的感觉。
现在你再品品“流连忘返”这个词。它形容的是那种沉浸在美好的景色或事物里,心里很享受,脚步也舍不得挪开,来来回回地欣赏、品味,以至于忘了回去。 这里的重点不仅是“待着不走”,更是那种沉醉其中、反复玩味的状态。用带有动态感的“流”字,比单纯表示停止的“留”字,更能形象地表达出那种沉浸其中、徘徊不舍的意境。 “流”字把那种依依不舍、目光和脚步来回游走的感觉给写活了。
成语的源头是怎么说的?
“流连忘返”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当时在劝谏齐宣王,里面提到了“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从流下”就是顺着水流往下走,“从流上”就是逆着水流往上走。在这里,“流”和“连”都跟水的流动有关系。虽然孟子当时用这个词是带点批评意思的,说君王只顾着玩乐,但词语的源头确实和“水”的意象紧密相关。从这个角度看,用三点水的“流”也更贴近它的原始基因。
那现在还能用“留连忘返”吗?
在日常聊天、非正式的写作里,你写了“留连忘返”,别人基本都能看懂,不会造成什么大的误解。但如果你是在写作业、考试、或者写一篇比较严肃的文章,那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用“流连忘返”。 这就像我们平时说话可能带点口音或者用些网络词,大家都能理解,但到了正式场合,还是得说普通话,用规范词。
一些著名的作家,比如冰心、朱自清,在他们的作品里也用过“留连”的写法。 这体现了那个时代用字的习惯,也属于作家的个人风格,我们不能说他们写错了。 但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遵循现代汉语的规范是最稳妥的做法。
所以,这事儿不复杂:
- 想考试得分、写正式文章? 必须用“流连忘返”。
- 只是自己随便写写、跟朋友聊天? 用哪个都行,但知道“流连忘返”是规范写法会让你显得更有文化。
- 看到别人用了“留连忘返”? 别急着纠正,人家可能只是在用一个比较古典的写法,或者单纯就是个习惯。没必要为这个争得面红耳赤。
语言是活的,它在不断变化。了解一个词的过去和现在,比单纯记住哪个对哪个错,要有趣得多。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