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能看见太阳,这东西太常见了,常见到我们几乎忘了它的存在。上班路上,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也就只是感觉“今天天气不错”。但是,一旦你开始读关于太阳的诗,整个感觉就都变了。诗人不只是在“看”太阳,他们是在感受、是在对话,甚至是在和太阳争论。
古代人看太阳,和我们完全是两种心态。那时候没有科学告诉你太阳是个由氢和氦组成的巨大火球,距离地球1.5亿公里。 [2. 3] 对他们来说,太阳就是神,是力量,是生命的源头。 比如古埃及人,他们信奉的太阳神“拉”,每天坐着船在天上巡游,到了晚上就进入冥界,第二天再重生。 这不只是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循环的理解。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神话,比如“羲和驭日”,说的是太阳的母亲羲和驾着由六条龙拉的马车,每天载着太阳在天上走一圈。 这些故事今天看来很奇幻,但它们是古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这种敬畏感,在古代诗歌里体现得特别直接。很多诗提到太阳,都带着一种崇拜的语气。比如王之涣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白日”就是太阳,诗人看着它沿着山脉落下,那种壮阔的景象,其实是在表达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还有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不仅仅是光,它能让山间的景色变得如梦似幻。 在这些诗里,太阳是个强大的背景板,它不动声色,却赋予了整个世界色彩和生命。
但是,只说敬畏和崇拜,那就太简单了。诗歌好玩的地方就在于,它能把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写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太阳不总是高高在上的神,它也可以很亲近,甚至很“人性化”。
比如宋代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这里的太阳,就像一个好朋友,它的出现让一切都变得新鲜、有活力。还有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的“曈曈日”,指的是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它温暖、充满希望,和新年的气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感觉就不是单纯的崇拜了,更像是一种陪伴和喜悦。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了太阳的真实面目。它是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堆,已经稳定燃烧了46亿年。 它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的99.86%,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知道了这些事实,我们对太阳的看法也变了。现代诗人写太阳,就不太可能再把它当成一个神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意就消失了,反而,科学的认知给了诗人新的角度。
现代诗人艾青有一首很出名的诗就叫《太阳》。他经历过很多苦难,所以他笔下的太阳,不只是温暖和光明,更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他写太阳,是为了表达对光明的渴望,对冲破黑暗的向往。你看,同样是写太阳,古代诗人可能更多的是在描绘它本身的美,而现代诗人则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一种象征,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海子的诗里也经常出现太阳。他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这句话就特别直接。这里的太阳,不再是遥远的神,也不是什么宏大的象征,它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具体、最温暖的存在。海子提醒我们,要去感受这些最基本的美好,别活得太麻木。这种写法,把太阳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变成了我们可以触摸的、有温度的东西。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有一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每天早出晚归,几乎看不到太阳。整个人都感觉很压抑,就像被关在一个盒子里。有一次周末,我特意早起去爬山,就是想看看日出。当太阳从山后面一点点升起来,金色的光芒瞬间铺满整个天空的时候,我真的感觉自己心里那些阴霾都被照亮了。那一刻,你不会去想什么核聚变,也不会去想什么神话传说,你只会感觉到一种纯粹的、强大的生命力。那种感觉,和读到海子那句诗的感觉很像。
其实,不管是古代的神话,还是现代的诗歌,它们都在试图做同一件事:解释太阳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古人用神的故事来解释,因为那是他们能理解世界的方式。 现代人有了科学,但科学只能解释“是什么”,而诗歌能告诉我们“它感觉像什么”。
比如,科学告诉我们,太阳的光和热滋养了地球上的万物。 而诗歌会这样说:“阳光落在脸上,像对待草木,对待雪冬一样,对待一个瑟瑟就活的人。有那么一刻,我被这个宇宙不分彼此地爱着。” 这段话出自一首现代诗,它没有讲任何科学道理,但它把那种被阳光包裹的温暖感,那种被世界温柔以待的感觉,写得特别到位。
说到底,关于太阳的诗,其实都是在写我们自己。我们对光明的渴望,对温暖的依赖,对生命力的赞美,甚至是对孤独和渺小的感慨,都可以通过太阳这个意象来表达。它就像一面镜子,我们抬头看它的时候,看到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
下一次,当你走在阳光下的时候,可以试着不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发光发热的星球。你可以想想那些古老的传说,想想那些动人的诗句。也许你会发现,这个每天都见面的老朋友,其实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它见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也见证了人类所有的悲欢离合。它沉默不语,但它一直在那里,公平地照耀着每一个人。这种感觉,本身就很像一首诗。

 七点爱学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