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程门立雪原文和翻译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咱们或多或少都听过,大概意思就是学生尊敬老师,学习态度很诚恳。但是,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哪里,原文又是怎么写的,很多人可能就不太清楚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把原文和翻译都弄明白。

原文出处和内容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最早的出处是《二程语录》的附录部分,具体来说是《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传闻杂记》。不过,现在我们更常引用的版本,是后来《宋史·杨时传》里的记载,因为《宋史》是正史,记录得更精炼,流传也更广。

我们先来看《宋史·杨时传》里的原文: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这句话很短,用的是文言文。咱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拆开看。

  • “一日见颐”: “一日”就是有一天。“见”在这里是拜见、拜访的意思。“颐”指的是程颐,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所以这句是说,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
  • “颐偶瞑坐”: “颐”还是程颐。“偶”是偶尔、碰巧的意思。“瞑坐”就是闭着眼睛静坐,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打坐、冥想。所以这句是说,程颐当时正巧闭着眼睛静坐。
  •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时”指的是杨时,程颐的学生。“与”是“和”的意思。“游酢(zuò)”是杨时的同学,也是程颐的学生。“侍立”就是恭敬地站在旁边侍候着。“不去”就是不离开。这句连起来就是,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恭敬地站在旁边,没有离开。
  • “颐既觉”: “既”是“……之后”的意思。“觉”在这里是睡醒了。所以这句是说,等到程颐醒来之后。
  • “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则”是“就”的意思。“门外雪深一尺矣”就很好理解了,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那么深了。“矣”是语气词,表示事情已经发生了。

所以,把《宋史》里的这段原文连起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有一天,杨时去拜见老师程颐,程颐碰巧正闭着眼睛静坐。杨时就和他的朋友游酢侍立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

这个记载非常简洁,但画面感很强。就这么几句话,把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虔诚求学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

更早的版本:《河南程氏外书》

其实,《宋史》的记载是从更早的《河南程氏外书》里简化过来的。《河南程氏外书》是记载程颢、程颐兄弟言行的书籍。里面的记录更详细一些,我们来看看原文:

“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二先生来此乎?日势暮矣,姑就此安否?’二人请曰:‘未也,尚有少疑,愿先生决之。’然后坐,说尽,二人出,门外雪深尺余矣。”

这段话比《宋史》里的内容多了不少细节,主要是对话。我们同样来分析一下:

  • “游、杨初见伊川”: “游、杨”就是游酢和杨时。“伊川”是程颐的号,因为他长期在洛阳的伊川讲学,所以人们也称他为“伊川先生”。“初见”不一定是第一次见,在这里更像是说去拜见的意思。
  • “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 这部分和《宋史》一样,就是程颐闭目静坐,他们俩站在旁边等着。
  • “既觉,顾谓曰:‘二先生来此乎?日势暮矣,姑就此安否?’”: 程颐醒来后,回头对他们说:“两位先生来啦?天色已经晚了,不如就在这里住下吧?” 这里程颐称呼自己的学生为“先生”,表现了那个时代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的风气。
  • “二人请曰:‘未也,尚有少疑,愿先生决之。’”: 两个人请求说:“还不能走,我们还有一些疑问,希望先生能帮我们解答。” 这句话最关键,点明了他们俩在大雪天里站那么久,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请教问题。
  • “然后坐,说尽,二人出,门外雪深尺余矣。”: 于是程颐就坐下来,给他们详细地解答了问题。等他们俩出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多深了。

这个版本的记述,不仅有杨时、游酢在门外等候的行动,还补充了他们和老师之间的对话。这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完整。他们不是在傻等,而是有明确的求学目的。老师也不是高高在上不理人,醒来之后马上就关心他们,并且耐心地为他们解答了所有问题。

所以,这个更详细的版本翻译过来就是:

游酢和杨时去拜见程颐先生。程颐正闭着眼睛静坐,两个人就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程颐醒来后,看到他们,便说:“两位先生来这里了?天色已经晚了,要不就在这里住下吧?” 两个人请求说:“我们还不能休息,因为还有一些小的疑问,希望能得到先生的解答。” 于是程颐便坐下来,为他们详细地讲解。等他们俩(听完讲解)出门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

故事的背景和人物

要真正理解这个故事,还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人物和背景。

故事的主角有三个人:程颐、杨时、游酢。

  • 程颐(1033年-1107年): 他是北宋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和他的哥哥程颢一起,创立了“洛学”,是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的学说对后来的朱熹产生了巨大影响,朱熹把他们的思想和自己的学说结合,形成了“程朱理学”,这在后来的元、明、清三代,都成为了官方哲学,影响力持续了好几百年。 程颐治学严谨,为人刚正,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

  • 杨时(1053年-1135年): 福建将乐人,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他是个很有毅力的人,为了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先是拜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又去拜程颐为师。当时杨时已经四十岁了,在当时绝对算是中年人了,但他依然像个小学生一样,恭敬地向老师请教。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也让他成为了后世尊师重道的典范。

  • 游酢(1053年-1123年): 和杨时是好朋友,也是福建人。他们俩结伴去向程颐求学,是志同道合的学友。虽然他的名气没有杨时那么大,但同样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学者。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洛阳,当时是北宋的西京,也是理学的中心。时间大概是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的冬天。杨时和游酢当时为了搞懂一个问题,冒着大雪,从很远的地方跑到程颐家里去请教,结果就发生了“程门立雪”这件事。

故事的核心意义

这个故事流传了上千年,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主要在于它传递了几种非常重要的精神。

第一,是对知识的渴望。杨时和游酢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有自己的学问和地位,但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他们愿意在大雪天里,在老师的门前静静地站上几个小时。 这说明在他们心里,获取真知,比个人的身体舒适重要得多。这种为了学问可以忍受一切艰苦的精神,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一点。

第二,是对老师的尊敬。他们看到老师在“瞑坐”,没有去打扰,而是选择在门外安静地等待。 这不是一种僵化的规矩,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知道老师在思考或者休息,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事情去打断老师。这种尊重,是建立在对老师学识和品德敬佩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护。程颐醒来后,看到两个学生在雪地里等了那么久,第一反应是关心他们,问他们天晚了要不要住下来。在解答完问题后,才让他们离开。这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一个好的师生关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学生的尊敬和老师的爱护,是相互的。

所以,“程门立雪”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站雪地里等老师的故事,它其实展现了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和治学态度:学生为了求知不畏艰难,尊敬师长;老师爱护学生,并倾囊相授。这两种精神结合在一起,才让这个故事有了如此长久的生命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程门立雪原文和翻译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