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中秋离别的诗句

人好像有个毛病,越是讲究团圆的日子,离愁别绪就越重。中秋节就是这么个典型,月亮圆满,衬得人事分离格外伤感。古人没有视频通话,思念只能通过文字传递,所以留下了很多关于中秋离别的诗句,读起来特别有共鸣。

说起中秋的诗,大部分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哥们儿当时在密州当太守,因为跟王安石那帮搞变法的人意见不合,自己请求外放,心里挺憋屈的。 偏偏又跟亲爱的弟弟苏辙好几年没见了,中秋节一到,喝多了酒,对着月亮就开始胡思乱想。

他想得挺远,一会儿想上天宫看看,一会儿又怕上去了太冷清,“高处不胜寒”。 其实这就是他内心的写照,一方面对朝堂失望,想脱离这个是非之地,另一方面又放不下人间的亲情和责任。 翻来覆去睡不着,最后只能埋怨月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句简直是千古名问,月亮哪知道人间这么多破事儿,它就负责圆缺。但这种迁怒,恰恰最能体现人心里的无奈。

不过苏轼毕竟是苏轼,难过归难过,最后还是自己想通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接受了这种不完美,然后送出了最豁达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只要我们都健健康康的,能看着同一个月亮,就算隔着千山万水,也算是在一起了。 这种精神上的慰藉,成了后来无数异乡人的“心灵鸡汤”。

苏轼还有一首写中秋的词叫《阳关曲·中秋月》,知名度没那么高,但离别的味道更浓。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词是他跟弟弟苏辙难得团聚的时候写的。 好不容易见一面,今晚的月亮又这么美,简直是人生高光时刻。但是,快乐是短暂的,马上又要分开了。 “明月明年何处看”,明年中秋,我在哪?你在哪?我们还能不能一起看月亮? 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伤感,比直接说“我不想走”要戳心得多。

他弟弟苏辙也是个大才子,也写过一首关于中秋离别的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里面有一句:“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跟哥哥苏轼重逢,他直接用中秋节来计算分别的时间,已经七年没在一起过中秋了。 这种计算方式,本身就充满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分离的无奈。

除了苏家兄弟,唐朝的杜甫也贡献了不少名句。安史之乱的时候,他跟家人离散,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有一个中秋节,他写下了《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塞的鼓声响起,路上没了行人,只有一只大雁在天上叫。这环境就够凄凉的了。 接着他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特别有意思,其实天下的月亮都一样,但在离家的人眼里,就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亮。这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感受,是思念滤镜的效果。

还有晚唐的白居易,他也挺倒霉的,中年被贬官到江州。有一年中秋,他写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站在异乡的土地上,望着西北方向的家,却看不到。只能看着东南方向的月亮一次又一次地变圆。方向感这么具体,可见他心里无时无刻不在计算着家的方位。这种具体的描述,让思念变得特别真实。

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则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写离愁。中秋节的晚上,所有人都在看月亮,心里也都在想着什么人。那这满世界的秋思,到底属于谁呢?这句诗像一个镜头,从无数个抬头望月的孤独身影上扫过,把个体的思念汇成了一种普遍的情感。

说到底,这些诗句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们说出了我们心里想说却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感觉。交通和通讯再发达,也代替不了面对面的陪伴。只要有离别,有牵挂,中秋节的月亮就永远不只是一颗星球,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情感。古人把这些情感写进了诗里,让我们在某个同样抬头看月亮的夜晚,能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中秋离别的诗句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