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得知道税务师考试的硬性规定:五年。你的第一科成绩,从那年算起,五年内有效。第五年还没考过全部,第一年的成绩就作废了,得重考。这是官方的底线,也是我们所有计划的出发点。
那么,几年考完最合适?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你是谁,你现在在干嘛。我们不能一刀切。我把备考的人分成几类,你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第一类:全职考生。
如果你是应届生,或者辞职了专门备考,那你的目标就应该定在一年或者两年。
一年五科,可能吗?可能。但我极不推荐。我见过这样的考生,每天学十几个小时,把自己逼成了机器。最后的结果呢?很可能是过了两三科,另外两三科都是五六十分,差一点点。为什么?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塞进太多东西,很容易混淆,而且压力巨大,考试时状态很难保证。除非你是那种天赋异禀、精力无限的学霸,否则别轻易尝试。一年过五科的宣传,听听就好,那不是普通人的路。
比较现实的目标是两年。这是全职考生的“黄金周期”。时间充裕,可以把知识点吃透,而不是囫囵吞枣。两年怎么安排?常见的搭配是“3+2”或者“2+3”。
我个人更推荐“3+2”。第一年考三科,第二年考两科。
第一年,建议你考《税法一》、《税法二》和《涉税服务相关法律》。
为什么这么组合?《税法一》和《税法二》是税务师考试的核心,内容关联性极强,一起学可以相互促进。比如,你在学企业所得税(税法二)的时候,会涉及到增值税(税法一)的知识。把它们放在同一年,你的知识体系是连贯的。而且这两科难度相对适中,计算题多,理解了公式和原理,做题就有感觉。
《涉税服务相关法律》这科,纯记忆的东西多。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内容杂。把它和需要大量计算的税法放在一起,可以换换脑子。今天算了半天增值税,头昏脑胀了,那就背一会儿行政复议法。
第一年啃下这三块硬骨头,第二年就轻松多了。剩下两科《财务与会计》和《涉税服务实务》。
《财务与会计》内容不少,但如果你有会计基础,学起来会快很多。它的难度在于全面,从基础的会计分录到合并报表,都有涉及。
《涉税服务实务》是公认最难的一科。它是个大杂烩,把前面四科的知识都揉在一起,变成案例分析题、简答题。你不仅要懂税法,还要懂会计,甚至法律。所以,把它放在最后,等你前面四科都有了基础,再来攻克它,思路会清晰很多。
如果你第一年只想轻松点,也可以选择“2+3”的模式。第一年考《税法一》和《税法二》,打好基础。第二年再考剩下的三科。这样安排,第一年的压力小,通过率高,能给你很大的信心。
第二类:上班族考生。
这是最大多数的群体。每天上班八小时,通勤一两个小时,回到家吃完饭就八九点了。能用来学习的时间,每天也就两三个小时,周末多一点。对于这类人,两年考完是挑战,三年是比较现实和稳妥的选择。
三年的计划,我推荐“2+2+1”的组合。
第一年:《税法一》+《税法二》。理由和上面一样,这两科是核心基础,关联度高。上班族时间有限,第一年集中精力把最重要的基础打牢,非常关键。这两科拿下了,你对税务师考试的整体感觉就有了。
第二年:《财务与会计》+《涉税服务相关法律》。这两科没什么直接联系,可以分开学。一科偏计算和理解,一科偏记忆。同样可以用来调节学习节奏。比如,你上半年主攻《财务与会计》,把分录、长投、报表这些难点搞定。下半年再开始背法律条文。
第三年:单独考《涉税服务实务》。为什么要把最难的一科单独留一年?因为上班族的时间是碎片化的。实务这科需要你把所有知识融会贯通,需要大块的时间来做案例、总结。你很难在每天下班后疲惫的状态下,理清那些复杂的业务。给它单独一年,你有充足的时间去反复琢磨真题,建立起“税务思维”。而且,只考一科,心理压力会小很多。你不用担心这科复习了,那科忘了。
当然,如果你的会计基础特别好,或者法律出身,也可以调整。比如,会计好的,可以把《财务与会计》和《税法一》放第一年。法律专业的,可以把《涉税服务相关法律》提前。原则就是,先考自己有把握的、或者关联度高的。
第三类:零基础或者妈妈级考生。
如果你是跨专业考,之前完全没接触过财税,或者你是位妈妈,每天的时间被孩子切割得七零八落。那么,把战线拉长到四年甚至五年,完全没问题。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记住,考下证书是目标,过程可以慢一点。
对于这类考生,我建议每年只考一到两科。
第一年,就考《税法一》。集中所有精力,把这一科从头到尾弄明白。这不仅是考试,更是你建立财税知识框架的过程。
第二年,考《税法二》。有了第一年的基础,学起来会顺畅一些。
第三年,考《涉税服务相关法律》。纯记忆,每天挤出半小时背几个法条,日积月累。
第四年,考《财务与会计》。这科可能需要你花更多时间补基础。
第五年,考《涉税服务实务》。在最后一年,用前面积累的所有知识,攻克这个最后的堡垒。
这个计划看起来慢,但胜在稳。每年一个小目标,压力不大,更容易坚持。最怕的是什么?零基础的考生,一上来就报三科,结果学得一知半解,最后全军覆没,第二年就放弃了。慢一点,稳一点,反而走得更远。
最后,说几个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第一,你的学习能力。别骗自己。有的人看书一遍就能记住,有的人需要反复读写。诚实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效率,再来决定每年考几科。
第二,你的毅力。计划定好了,能不能执行下去?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比周末学十小时更有效。这是对意志力的考验。
第三,生活中的变量。谁都可能遇到加班、生病、家里有事这些突发状况。所以你的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要把每天的时间都排满。比如,你计划每天学三小时,那就要保证每周至少有一天可以休息,或者用来补上之前没完成的进度。
总的来说,两年过是高手,三年过是常态,四到五年过也完全正常。核心是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节奏。不要被别人的速度影响,也别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这个考试,考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你的规划能力和执行力。想清楚自己属于哪类人,能投入多少时间,然后制定一个现实的、可执行的计划,一步一步走下去,证书就到手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