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国家公务员考试名言警句:古诗词摘选

很多人都觉得申论作文里用古诗词,就是为了秀文采,显得自己有文化。这个想法只对了一半。用对了,是画龙点睛;用错了,还不如老老实实说大白话。考官一天要看几百上千份卷子,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不是为了用而用。

关键不在于你会背多少诗,而在于你用的那一句,是不是真的和你的论点严丝合缝。一个好的引用,能瞬间把你的观点从干巴巴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有历史的厚度。

我们先聊聊最常见,也最不容易出错的一类:民本思想,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公务员考试里永恒的主题。不管材料是什么,最后几乎都能落到这个点上。

有一句诗,我个人觉得是基层岗位的万金油:“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的诗。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员,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着我们的心。

你看,这句话多实在。它没有喊什么高大上的口号,而是把公务员的责任具象化了。“一枝一叶”,就是指那些群众生活里的琐事、小事。比如社区的下水道堵了,邻里之间有矛盾了,办个证要跑好几趟。这些事,在宏大的政策文件里可能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你在文章里写到基层治理,或者谈论如何拉近干群关系时,就可以用上。比如说,你在论证“基层干部要将心比心”这个观点时,可以这样写:“一些干部觉得日常处理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提不起精神。但正如郑板桥所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是群众幸福感的直接来源,也是考验我们工作是否做到位的试金石。”

这样一用,你的论证就不是空洞的说教了。它告诉考官,你明白基层工作的本质,你对公务员这个身份有很具体、很有人情味的理解。

还是郑板桥,他还有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这句更有画面感。他说自己躺在衙门的屋子里,听到窗外竹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还以为是老百姓在受苦呻吟。

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一种时时刻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它可以用在谈论干部作风、初心使命的主题里。比如,论证干部要主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就可以引这句诗。它表达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把个人安逸和民间疾苦联系在一起的自觉。

第二类,是关于实干和奋斗的。申论里经常会考到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这类话题。这时候,就需要一些能体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精神的诗句。

刘禹锡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就是极好的例子。字面意思是,淘金要经过千万次的过滤,吹去所有的沙子,才能得到金子。过程很辛苦,但结果是值得的。

这句话的好处在于,它承认了“辛苦”。任何一项有价值的工作,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完成。不管是科技创新,还是深化改革,都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你在文章里谈到某个难题,比如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只说“我们要努力”,这太苍白了。你可以说:“产业转型的道路必然充满挑战,需要我们拿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韧劲和耐心。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真正的成果。”

这就把一个抽象的“坚持”,变成了一个具体的过程。它告诉考官,你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不是一个只会喊口号的理想主义者。

还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这句话简直是为“调查研究”这个主题量身定做的。

现在很多政策文件都强调,决策不能拍脑袋,要多下基层,多做调研。为什么?因为办公室里看报告、看数据,和亲自去村里、去企业里看一看、听一听,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在文章里批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或者强调政策要精准落地时,这句话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你可以这么用:“有些政策在制定时看似完美,但在执行中却问题百出,根源就在于脱离了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深入一线,亲身感受,才能真正了解政策的堵点和群众的痛点,从而做出最接地气的调整。”

第三类,是关于宏观视野和长远眼光的。考副省级以上岗位,或者一些宏观管理部门时,申论作文的立意要求会更高,需要你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就特别适合。这句话本意是说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挡不住视线。引申到现在,就是说我们要有战略定力,不能被眼前的、局部的、暂时的困难所迷惑,要从全局和长远来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比如,在谈论国家的一些重大战略,像是“双碳”目标,或者构建新发展格局时,肯定会有人说,这很难,会影响短期经济利益。这时你就可以用这句诗来升华你的观点:“推动绿色转型,短期内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面临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我们必须具备‘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远见,认识到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保持定力,坚持长远目标,就一定能穿过眼前的‘浮云’,抵达新的高度。”

这样一来,你的文章格局就打开了。你不仅看到了问题,还看到了未来和方向。

最后,说几个用诗词的常见误区。

第一,不要为了凑字数而生硬地堆砌。一篇文章,用两到三处恰到好处的引用就足够了。每一处引用,都要跟着解释,要把它和你正在论述的观点紧密结合起来。引用只是手段,论证才是目的。

第二,别用太生僻的。你用一句考官都没听过的诗,他可能还要去查一下,这不会加分,反而可能弄巧成拙。用那些经典的、大家有共鸣的,效果最好。

第三,一定要理解诗句的本意和背景。张冠李戴,或者断章取义,是最大的忌讳。这会显得你基本功不扎实,态度不严谨。

总而言之,背几首好用、百搭的古诗词,并且真正理解它们,想清楚它们能用在哪些主题下,怎么和你的论点结合。这比你囫囵吞枣地背一百首要有用得多。这几首只是例子,关键是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弹药库”。真正的高手,不是能背多少,而是能用多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国家公务员考试名言警句:古诗词摘选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