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中秋了,朋友圈里晒月饼、晒家人团聚的照片也渐渐多了起来。每到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在外漂泊的人,心里总会有些不一样的滋味。想家,这个词说出来简单,但那种感觉,只有身在异乡的人才懂。
说起想家,古人比我们直接多了。他们没有微信,没有视频通话,思念只能寄托在诗词里。这些流传下来的句子,现在读起来,还是能一下子戳中心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这大概是所有想家诗句里,我们最熟悉的一首了。简单到有点像白话,但就是这么直接的几个字,把那种孤单和思念写绝了。
我第一次真正读懂这首诗,不是在小学的课堂上,而是在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一个人在外地过中秋。那天晚上,项目临时出了问题,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回出租屋的路上,抬头看到又圆又亮的月亮挂在天上,周围是陌生的街道和听不懂的方言,那一瞬间,鼻子就酸了。
那时候才明白,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也不是什么特别戏剧化的场景。很多时候,想家的情绪,就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一个熟悉的场景触发。一个月亮,就能勾起所有的回忆。我们和一千多年前的李白,看着的是同一个月亮,心里想着的,也是同样的事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句诗,比起李白的直白,多了一点自我安慰的开阔。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相隔遥远,但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升起。
这句诗给了我很多安慰。有一年中秋,我因为工作原因,去了一个很远的海边城市出差。晚上,当地的同事很热情,拉着我去海边吃饭。海风吹着,浪花拍打着沙滩,一轮巨大的月亮从海平面上升起来,金色的光洒满整个海面。
同行的同事都在感叹景色真美,我却掏出手机,给爸妈打了个视频电话。我把镜头对准月亮,说:“爸,妈,你们看到了吗?今晚的月亮特别亮,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电话那头,我妈的声音有点哽咽,说:“看到了,看到了,你也好好照顾自己。”
那一刻,距离好像真的不那么重要了。张九龄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还在看同一个月亮,心就在一起。这种“天涯共此时”的想象,是一种很强大的精神慰藉。它让我们觉得,我们不是孤单一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的这首词,可以说是中秋思乡诗词里的巅峰之作了。他当时因为政治原因,和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见面了。中秋夜里,他喝着酒,看着月亮,心里有太多的无奈和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整首词,从对月亮的疑问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后面的自我排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落到一个美好的祝愿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liao。”
这首词之所以厉害,在于它不仅仅是写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而是把思念上升到了对人生的思考。是啊,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充满了悲欢离合,就像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一样。我们没办法改变这个规律,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然后祝福彼此。
我有个朋友,有一年他父亲生了重病,他因为在国外,没办法第一时间赶回去。中秋节那天,他在电话里和我聊了很久,充满了自责和无力感。我当时就给他念了这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说,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在那边照顾好自己,别让你爸妈担心,然后祈祷他们平平安安。
后来,他父亲的病慢慢好起来了。他说,苏轼的这句词,在那段最难熬的时间里,给了他很多力量。它让人明白,很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依然可以怀有最美好的祝愿。这种从无奈中生出的豁达,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的这句诗,写得特别实在,也特别心酸。他当时被贬到九江,一个离家乡很远的地方。中秋夜,他独自在湓亭赏月,却连家乡在哪个方向都看不清。只能看着东南方向的月亮一次又一次地变圆。
这种感觉,对于很多“路痴”来说,可能更有体会。刚到一个新城市的时候,我们常常分不清东南西北。站在高楼上,看着远方,心里会想,我家在哪个方向?这种找不到方向的迷茫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会让人感觉特别无助。
白居易把这种具体的感受写进了诗里。“西北望乡何处是”,这是一个很真实的疑问,也是一种很深沉的孤独。他不像别人那样,还能想象着“天涯共此时”,他连望向家乡的方向都做不到。这种想念,是带着一种失落感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句诗换了一个视角,从别人的角度来写自己的思念。作者看着天上的明月,心想,今晚大家都在看月亮,不知道这浓浓的秋思,会落在谁的家里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巧妙的写法。表面上是在问别人,实际上是在说自己。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无处不在的思念,被他用一个问句轻轻地带了出来。
我们现在也常常有这种感觉。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别人都在晒团圆饭,晒全家福,我们点了个赞,心里可能会默默地想,真好啊。然后,那种思念的感觉,就像秋天的露水一样,悄无声息地落在了自己的心头。
王建的这句诗,就像一个镜头,扫过了千家万户的窗台,最后定格在了那个同样在望月,同样在思念的人身上。他没有直接喊出“我想家”,但我们都能读懂他那份藏在心底的浓浓秋思。
其实,不管是李白、苏轼,还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想家的情绪都是一样的。它不分时代,不分地点。只要天上的月亮还是圆的,只要我们心里还有牵挂的人,这份思念就不会停止。
这些诗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就是因为它们写出了我们心里最真实、最柔软的那部分情感。它们用最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
所以,如果你也在异乡,也在这个中秋夜里感到孤独,不妨读一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一群人,在一千多年前,就和你有了同样的心情。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本身就是一种安慰。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