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方程式

把次氯-酸-钙-溶-液和过量的二氧化碳放在一起,会发生一个挺有意思的两步反应。这事儿不像把盐扔水里那么简单,它涉及到酸的强弱顺序和沉淀的溶解。

咱们一步一步来看。

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原理:强制弱。化学反应里,酸性强的物质可以把酸性弱的物质从它的盐里给“赶”出来。

第一步:少量二氧化碳的介入

次氯-酸钙,化学式是 Ca(ClO)₂,它溶于水。二氧化碳 (CO₂) 溶解在水里会形成碳酸 (H₂CO₃)。

这里的关键点是,碳酸的酸性比次氯酸 (HClO) 要强。 所以,当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酸钙溶液里,碳酸就会和次氯酸钙发生反应。

这个反应可以这么写:

Ca(ClO)₂ + CO₂ + H₂O → CaCO₃↓ + 2HClO

拆开来看这个过程:

1. 二氧化碳溶于水:CO₂ + H₂O → H₂CO₃(生成碳酸)。

2. 强酸制弱酸:生成的碳酸比次氯酸强,所以碳酸会把次氯酸从次氯酸钙中替换出来,生成次氯酸 (HClO)。

3. 生成沉淀:同时,钙离子 (Ca²⁺) 会和碳酸根离子 (CO₃²⁻) 结合,形成碳酸钙 (CaCO₃)。 碳酸钙是一种白色沉淀,不怎么溶于水,所以你会看到溶液变浑浊。

所以,第一阶段的产物是碳酸钙沉淀和次氯酸。 这个反应在工业上其实挺常见的,比如含有次氯酸钙的漂白粉放在潮湿的空气里会慢慢失效,就是因为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参与了这个反应。

但是,我们的前提是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这就引出了第二步反应。

第二步:过量二氧化碳的作用

当溶液里已经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之后,如果继续往里面通二氧化碳,好玩的事情就发生了。刚才生成的沉淀,现在要开始溶解了。

这是因为过量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过量的碳酸)会继续和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一种能溶于水的物质——碳酸氢钙。

这个反应的方程式是:

CaCO₃ + CO₂ + H₂O → Ca(HCO₃)₂

这个过程解释起来就是:

碳酸钙这个沉淀,虽然我们说它不溶,但也不是绝对的。它在含有碳酸的水里,会发生进一步反应。

过量的二氧化碳提供了充足的碳酸,推动了这个反应的发生。

生成的碳酸氢钙 (Ca(HCO₃)₂) 是可溶于水的。 所以,你一开始看到的白色浑浊沉淀,会随着二氧化碳的持续通入,慢慢消失,溶液又重新变得清澈。

这个现象其实和自然界中溶洞的形成原理很像。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被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长时间冲刷,就会慢慢溶解形成碳酸氢钙,从而塑造出各种奇特的洞穴景观。

所以,把整个过程串起来,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最终的总反应方程式是把上面两步合在一起。

第一步:Ca(ClO)₂ + CO₂ + H₂O → CaCO₃↓ + 2HClO

第二步:CaCO₃ + CO₂ + H₂O → Ca(HCO₃)₂

把这两个方程式叠加,消去中间产物碳酸钙 (CaCO₃),就得到了总的化学方程式:

Ca(ClO)₂ + 2CO₂ + 2H₂O → Ca(HCO₃)₂ + 2HClO

这就是最终的结果。溶液里最后得到的是可溶的碳酸氢钙和次氯酸。

总结一下整个过程的现象就是:

1. 刚开始通入二氧化碳时,溶液会变浑浊,出现白色沉淀。

2. 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量后,白色沉淀会逐渐溶解,溶液最终又变回澄清。

这个实验操作起来不难,但需要注意安全,因为次氯酸有腐蚀性和氧化性。 而且,次氯酸不太稳定,在光照下可能会分解。 所以整个过程最好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并且使用耐腐蚀的玻璃或塑料容器。

理解这个反应的关键就是两点:一是酸性的强弱决定了谁能取代谁;二是反应物的量决定了产物的最终形态,少量和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了从生成沉淀到沉淀溶解的转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方程式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