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合金固溶强化主要原因是

往纯金属里加点别的元素,就能让它变硬变强,这就是合金。固溶强化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玩法。说白了,就是把一种或多种原子(溶质原子)溶解到另一种金属(基体金属)里,形成一个均匀的固溶体,从而提高整体的强度和硬度。 根本原因就一句话:溶质原子造成了晶格畸变,这个畸变阻碍了位错的运动。

想搞懂这个,得先弄明白两个概念:晶格和位错。

可以把金属内部的原子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排列整齐的方阵,每个原子都待在自己的位置上,这个规则的结构就是晶格。纯金属的晶格非常规整,就像仪仗队一样。当金属受力变形时,并不是所有原子所在的层面一起滑动,那样需要的力太大了。实际情况是,晶格中一个叫做“位错”的缺陷在移动。可以把位错想象成方阵里多出来的一排人,或者少了一排人,导致队伍不整齐。当外力推这个方阵时,是这个“不整齐”的地方一排一排地传递过去,最终导致整个方阵移动了一格。金属的塑性变形,就是靠无数个位错的移动来实现的。 所以,要想让金属变强,本质上就是想办法让位错不容易移动。

固溶强化的核心就是给位错的移动制造障碍。 当我们把别的原子(溶质原子)加进基体金属里时,这些“外来户”会扰乱原本整齐的原子方阵。 这种扰乱,学术上叫“晶格畸变”。 这个畸变区域就像是在平坦的地面上挖了坑或者堆了土包,位错这个“推土机”想从这里开过去,就变得困难了。

具体来说,这种阻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是尺寸效应。加进去的溶质原子和基体原子大小不一样。

如果溶质原子比基体原子大,它会挤压周围的原子,在它附近形成一个“挤压应力场”。 就像在一群瘦子里硬塞进去一个胖子,周围的人都被挤得很难受。

如果溶质原子比基体原子小,它周围的原子会向内塌陷,形成一个“拉伸应力场”。 就像一群人里有个位置空了,周围的人都想往中间挤。

位错自身周围也存在应力场,比如刃位错,它多出来的半个原子面下方是挤压的,上方是拉伸的。 当位错移动到溶质原子附近时,这两个应力场就会相互作用。 比如,一个大个的溶质原子(挤压应力场)会倾向于待在位错的拉伸区,来抵消一部分应变,让整个系统的能量降低。 这种情况下,位错就被这个溶质原子“拖住”了。要想让位错继续移动,就需要施加更大的外力,把它从溶质原子的应力场里“拽”出来。宏观上来看,就是材料的强度提高了。 原子尺寸差别越大,造成的晶格畸变越严重,应力场交互作用越强,强化效果就越明显。

第二种是模量效应。溶质原子和基体原子的弹性模量(可以理解为“硬度”)不同。位错线在移动时会使周围的晶格发生弹性变形。如果溶质原子的弹性模量比基体高,位错线移动到这里时,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才能让它变形,这就产生了阻力。反之,如果溶-质原子的弹性模量低,位错线会倾向于待在它那里,因为它在这里更容易变形,移动起来也需要克服能量差。

这两种效应加起来,就构成了固溶强化的基础。溶质原子就像是随机分布在位错滑移面上的“地雷”,位错每前进一步都可能踩到“雷”,导致它的运动不再顺畅。

根据溶质原子在晶格里的位置不同,固溶体还分为两种: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取代了原来基体原子的位置。 比如黄铜,就是把锌原子加到铜里面,锌原子取代了部分铜原子的位置。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尺寸很小,钻到基体原子之间的缝隙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钢,碳原子就钻进了铁原子的晶格间隙里。

一般来说,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比置换固溶体要强得多。 这是因为间隙原子挤在原本没有位置的缝隙里,对周围晶格造成的畸变非常剧烈和不对称,能产生强大的阻碍作用。 不过,能形成间隙固溶体的原子不多,通常是碳、氮、氢、氧这类小尺寸的非金属原子,而且它们的溶解度通常很有限。

影响固溶强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几个:

1. 原子尺寸差:这是最关键的因素。溶质原子和基体原子的半径差别越大,引起的晶格畸变就越严重,强化效果越好。

2. 溶质浓度:在溶解度范围内,加入的溶质原子越多,晶格里的“障碍物”就越多,强化效果自然也越强。

3. 原子价差异:溶质原子和基体原子的价电子数差异越大,也会对位错运动产生电性交互作用,从而增强强化效果。

4. 固溶类型:如前所述,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通常远大于置换固溶体。

需要注意的是,固溶强化虽然能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但通常会牺牲一部分塑性和韧性,同时也会显著降低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这是因为它扰乱了晶格的周期性,不仅阻碍了位错的运动,也阻碍了电子和声子的自由运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来权衡利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合金固溶强化主要原因是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