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旷达和豁达的区别

当然,豁达旷达,根本不是一回事。

一个,是跟你自己和解;另一个,是跟整个世界,甚至跟虚无本身和解。

豁达这东西,特实在,带着一股子人间的烟火气。它更像一种后天习得的本事,一种心理按摩术。你今天上班,被老板莫名其妙骂了一顿,心里憋着火。回家的路上,车被人蹭了,对方还挺横。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扎扎实实的烦心事。这时候,你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算了,为这事气坏了身子,不值当。老板可能今天也遇上烦心事了,蹭车那哥们儿,说不定急着去医院呢。这么一想,心里的疙瘩,好像就松了那么一点。

这就是豁达。它是聚焦于“事”的,是具体的,是“想得开”。它承认痛苦和烦恼的存在,但选择不让它们在心里扎根、发酵。它是一种非常实用主义的生存智慧,教我们怎么在充满BUG的现实世界里,给自己找一个舒服点的姿势。一个豁达的人,你感觉他挺皮实的,抗揍。他不是没脾气,而是觉得为太多事儿发脾气,性价比太低。他的世界观里,自我很重要,保护这个“自我”的情绪健康,是第一要务。所以,他选择放过别人,其实最终是为了放过自己。

旷达呢?

旷达,这玩意儿,它不接地气。它甚至有点“反人类”。

它的底色是悲凉的,是虚无的。一个真正旷达的人,他首先看到的,不是“我”今天受了什么委屈,而是“我”在整个时间长河、宇宙尺度里,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他的坐标系,早就不是办公室那点破事,不是邻里之间那点口角。他的坐标系,是星辰,是沧海,是上下五千年。

所以,当苏轼被一贬再贬,扔到鸟不拉屎的黄州,他半夜跑到江边,看着滔滔江水,想的是什么?他不是想“我好倒霉啊,皇帝怎么这样对我,那些小人太可恶了”,这是普通人的烦恼,或许一个豁达的人能慢慢开解自己。不,苏轼想的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直接把自己的生命,扔到与整个自然、整个历史的对比中去。在那个宏大到令人战栗的背景板下,他个人的那点升迁荣辱,那点失意落魄,算个屁啊?

这就是旷达

它不是“想得开”,它是“看得开”,甚至,是“看透了”。它不是在解决问题,它是在消解问题本身。它不是在修补你那艘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它是让你意识到,你连小船都不是,你就是一滴水,本来就属于这片大海,起起落落,本是常态。

所以你发现没有,豁达的人,往往是生活中的智者,是那种你愿意听他聊两句的长辈、朋友,他能帮你把事儿捋顺。而一个旷达的人,你跟他聊天,可能会觉得……有点聊不下去。因为你跟他抱怨今天股票跌了,他心里想的可能是“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你跟他吐槽工作压力大,他可能觉得你很可笑,就像一只蚂蚁在为自己搬不动一粒米而愁苦。这不是他冷漠,是他的视线,早就越过了你的头顶,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豁”达”,那个“达”,是通达,是心理路径的通畅。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节。
旷”达”,那个“旷”,是空旷,是心胸视野的开阔。它是一种近乎被动的接纳。

我们这个时代,老实说,能做到豁达,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信息爆炸,欲望被无限放大,每个人都像仓鼠一样在轮子上飞奔,生怕被甩出去。我们太关注“我”了,我的感受,我的得失,我的形象。社交媒体就是一台巨大的“自我”放大器。在这种环境里,能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能消化掉大部分的恶意和不公,保持心态平和,简直是圣人级别的修为了。

旷达……挺难的。真的。

它需要一些“契机”。可能是一次接近死亡的经历,可能是一次站在高原雪山下的震撼,也可能,就是长年累月地读史、读哲学,把自己的精神一次次抛入那个宏大的时空里去。它需要你主动地、甚至有点残忍地,去削弱“自我”的存在感。当你不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角,你才有可能获得那种宇宙级别的宁静。

所以,一个豁达的人,他的人生可能是幸福的,因为他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开心。一个旷达的人,他的人生……很难用幸福或者不幸福来形容。他可能看起来是平静的,甚至是淡漠的,因为世俗的悲喜已经很难再在他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他获得了自由,但代价是,他也失去了一部分与这个世界“共振”的激烈情感。

豁达是入世的智慧,它让你在红尘里打滚,还能保持衣衫相对干净。
旷达是出世的姿态,它让你站在岸上,看着红尘滚滚,心里不起一丝波澜。

我们可以努力去学着豁达,这是一种能力,可以练习。但旷达,更多时候是一种天分,一种机缘,甚至是一种命运。它是一种礼物,也是一种诅咒。

对我来说,我追求豁达,因为它能让我的日子好过一点。但我敬畏旷达,因为它让我知道,在我的日子之外,还有一个更辽阔、更真实,也更冰冷的世界。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抬头看看星空,感受一下那种旷达的瞬间,就够了。然后,第二天,继续回到人间,练习我的豁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旷达和豁达的区别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