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最直接的意思,当然是蓝色。天空的蓝,大海的蓝,你衣柜里那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的蓝。这是它最物理、最不容置疑的身份。
但如果你只知道这个,那你在英语世界里,大概只能算个蹒跚学步的娃娃,因为这个词的灵魂,藏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释义里——忧郁。
是的,忧郁,或者说悲伤、沮丧、情绪低落。当一个说英语的人告诉你“I’m feeling blue”的时候,他可不是在说自己变成了阿凡达,他是在告诉你,他心情不好,心里正下着雨呢。
奇怪吧?一种颜色,怎么就和一种情绪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这事儿得往深了刨。不像中文里,我们用“灰色”来形容心情的暗淡,英语世界选择了蓝色。这种blue所代表的忧郁,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让你嚎啕大哭的巨大悲痛,更像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弥漫性的、挥之不去的怅然。它不是尖锐的刺痛,而是一块湿漉漉的、厚重的毯子,悄无声息地盖在你身上,让你觉得冷,觉得重,觉得连呼吸都比平时费劲。
它像一个没有阳光的午后,你一个人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雨滴在玻璃上划出歪歪扭扭的痕迹,全世界的声音都好像被隔绝了,只剩下一种低沉的嗡鸣。就是那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就在那儿,盘踞在你心头。
这股劲儿,最终酿成了一种音乐流派,那就是大名鼎鼎的Blues——蓝调。你听那音乐,就懂了。它很少有激昂的旋律,总是用一种慵懒、拖沓甚至有点“丧”的调子在诉说。吉他弦被慢悠悠地揉、推,歌手的嗓音沙哑,唱着失恋、贫穷、生活的重压和蚀骨的孤独。它不控诉,不呐喊,它只是在平静地展示伤口,把那种“blue”的情绪,转化成每一个音符,弥漫在空气里,钻进你的耳朵,然后让你也跟着一起,变得有点blue。这就是语言和文化最奇妙的共生,一种情绪,催生了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又反过来定义和加深了这种情绪。
所以,你看,blue这个词,在英语里已经分裂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客观的、色彩斑斓的物理世界;另一个,则是主观的、情绪翻涌的内心世界。
然而,它的戏还没演完。这个词的触角,伸向了更多意想不到的角落,衍生出了一大堆活色生香的短语。
比如,out of the blue。
字面意思是“从蓝色里出来”?完全不是。它的意思是“出乎意料地”、“毫无征兆地”。就像晴空万里的蓝天(blue sky)里,突然“Duang!”掉下来一个东西。那个惊喜(或者惊吓),就是out of the blue。我朋友失联了好几年,昨天out of the blue,他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这种感觉,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颗石子,充满了戏剧性。
还有一个,once in a blue moon。
直译是“在蓝色的月亮里有一次”?听起来挺浪漫的,但它的真实意思是“千载难逢”、“极其罕见”。我们都知道月亮通常不是蓝色的,所以“蓝月亮”本身就是个稀罕事。当人们说一件事once in a blue moon才会发生,那意思就是,这事儿发生的概率,跟你亲眼见到蓝月亮的概率差不多。比如,“他这人懒得出奇,once in a blue moon才洗一次碗。”那种强调罕见的语气,简直活灵活现。
还没完。我们再来看看社会阶层里的blue。
blue blood,蓝血。这可不是说谁的血液是蓝色的,而是指“贵族血统”。据说这个词源于古代西班牙的贵族,他们自诩血统纯正,不像长期在户外劳作的摩尔人那样皮肤黝黑。他们苍白的皮肤下,青色的血管(veins)清晰可见,看起来就像蓝色的血液在流动。于是,blue blood就成了“贵族”的代名词,带着一种天生的、不容置疑的优越感。
与之相对的,是blue-collar,蓝领。这个就好理解多了。它指代的是体力劳动者阶层。因为在工厂里、工地上干活的工人们,通常穿着耐磨耐脏的蓝色工装,比如牛仔布或者帆布制成的那种。所以,blue-collar就和汗水、机器、体力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词,就勾勒出了一整个群体的画像。
你看,从一种颜色,到一种情绪,再到一种音乐,再到各种生活化的习语,甚至社会阶层的划分,blue这个词在英语里,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它像一块海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着人类的情感、文化和生活印记,变得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嚼头。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躺在调色盘里的颜料,它有了体温,有了心跳,有了故事。它可以是头顶那片澄澈高远的希望,也可以是心底那片无边无际的忧伤之海。它可以是毫无预兆的命运转折,也可以是百年一遇的珍贵瞬间。它甚至可以是你与生俱来的身份标签。
下次当你再看到blue这个词时,别再只想着那片单纯的蓝色了。试着去感受它背后那片更深邃、更辽阔的世界吧。那是一个充满了旋律、故事和人间烟火的世界。那才是blue这个词,真正的、完整的生命。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