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诗词的魅力

我们聊聊诗词这东西。

很多人一听到“诗”,脑袋里可能就自动弹出“背诵全文”四个大字,然后条件反射地头痛。这太正常了,我以前也这样。上学时,老师总让我们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好像一首诗是个等着被解剖的标本。但这么多年过去,我发现,诗词真正的魅力,根本不在那些标准答案里。

它的魅力,首先在于一种直接的情感冲击力。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高兴、难过,或者就是单纯的有点丧,但话到嘴边,怎么都描述不清楚。这时候,一句诗可能就正好戳中你。比如你和好朋友分别,心里挺不是滋味,但也不知道说啥好,突然想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看,就这十个字,比你说一万句“我会想你的”都有分量。它没说怎么想,也没说有多难过,但那种跨越山海的情谊,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就是诗词的厉害之处,它用最少的字,传达最浓的情感。

而且,诗词的语言本身就很好玩。我们平时说话,追求的是清晰、准确,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但诗词不一样,它讲究节奏感和画面感。中文是单音节的,这就给了诗人很大的操作空间。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念起来就像唱歌。你不用非得懂格律,但你大声读出来试试,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感觉到了吗?一字一顿,像鼓点一样,节奏很舒服。这种音律美,是翻译成白话文体会不到的。

再说画面感。还是那句“枯藤老树昏鸦”,你脑子里是不是瞬间就有画面了? 诗人没用任何复杂的形容词,就是把几个东西摆在一起,但一个萧瑟、凄凉的秋日傍晚的景象,就活了。这就是意象。诗人用几个具体的物件,来烘托一种氛围,让你自己去感受。他不是直接告诉你“我好惨啊”,而是让你看到他看到的景象,让你自己体会到那种愁绪。这比直接喊口号高级多了。

很多人觉得诗词离我们太远了,都是古人写的东西,跟现代生活没关系。其实不是。人性里的很多东西,是共通的。古人会有的烦恼,我们现在一样有。比如李白,他也会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时刻,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这跟我们现在找工作碰壁、对未来感到焦虑,不是一回事吗?苏轼被贬到鸟不拉屎的地方,还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种苦中作乐的乐观,放在今天,不就是我们说的“心态要好”吗?

读诗,就像是跟这些几百、几千年前的“网友”聊天。你会发现,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爱过、恨过、迷茫过、豁达过。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浓缩在了那些短短的句子里。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看到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在乎什么,害怕什么。比如《诗经》里,“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讲的是一个姑娘遇到心上人,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抛弃的故事。你看,几千年前的爱情故事,跟现在的电视剧剧情,内核上也没什么区别。诗词就像一个时光机,带我们去看看过去的世界,了解我们文化的根。

那么,如果你也想试试感受一下诗词的魅力,该怎么开始呢?别怕,没那么难。

第一步,忘掉所有“标准答案”。读诗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受。你觉得这首诗让你开心,那就是开心的。你觉得它让你难过,那就是难过的。没有什么对错。先别管作者生平、写作背景,那些是研究者干的事。我们作为普通读者,首要任务是享受它。

第二步,找一本你看着顺眼的诗集。不用非得是《唐诗三百首》,可以是一些选本,比如按主题分的,讲爱情的、讲风景的、讲人生的。或者,你干脆从你听过的歌词里找灵感。很多流行歌曲的歌词,其实写的就很有诗意。比如方文山的词,很多人都喜欢,里面就用了大量的古典意象。你可以看看他用了哪些典故,然后顺藤摸瓜去找原诗。

第三步,大声读出来。前面也说了,诗词是有音律美的。默读和朗读,感觉完全不一样。你不用读得声情并茂,就像平时说话一样念出来就行。多读几遍,慢慢体会它的节奏和韵律。你会发现,有些诗读起来就是比别的诗更顺口,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第四,别贪多。一天就读一首,甚至一周读一首,都行。找一首你有点感觉的,反复读几遍。然后可以去网上搜搜看别人对这首诗的解读。但记住,别人的解读是参考,不是标准答案。你可以看看别人注意到了哪些你没注意到的细节,然后回到诗本身,再体会体会。比如你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很简单,就是说春天早上睡懒觉,外面都是鸟叫。但你再想想,为什么是“闻”?因为你还赖在床上没起来,是用耳朵感受到的春天。这种细节,就是诗词的妙处。

说到底,诗词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东西,它就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没有手机、没有朋友圈的时代,古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记录生活、抒发感情的。它就像我们现在发的一条朋友圈,只不过写得更精炼、更有味道。当我们能跨越时间的隔阂,感受到另一个灵魂在千百年前某一刻的情绪时,那种共鸣,就是诗词最大的魅力。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不是孤单的,我们经历的那些事、那些心情,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用最优美的语言写了下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诗词的魅力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