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一杯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里滴几滴稀盐酸,会发生什么?这听起来像个简单的化学实验,但里面发生的事情其实挺有意思的,分成两步看,现象会很清楚。
第一阶段:先浑浊,后沉淀
你刚把稀盐酸滴进去的时候,不会立刻看到什么剧烈的反应。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本清澈透明的红褐色液体,开始变得有点浑浊。如果你加的盐酸量刚好,再稍微等一会儿,就能看到试管底部出现红褐色的沉淀物。
这个过程叫“聚沉”。
要理解聚沉,得先知道氢氧化铁胶体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平时在实验室里做氢氧化铁胶体,是把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进沸水里得到的。 这个过程的化学方程式是:FeCl₃ + 3H₂O(沸水) → Fe(OH)₃(胶体) + 3HCl。
生成的氢氧化铁颗粒非常小,直径在1到100纳米之间,肉眼看不见,它们均匀地分散在水里,形成了胶体。 这些小颗粒为什么能稳定地待在水里,而不是像泥沙一样沉下去呢?关键在于它们都带着相同的电荷。
氢氧化铁胶体的胶体粒子,也就是那些微小的氢氧化铁颗粒,它们的表面会吸附溶液中的一些离子。具体到我们这个例子,它们吸附了带正电的离子(比如FeO⁺),所以每个胶体粒子都带上了正电荷。 学术上讲,做电泳实验时,可以看到这些红褐色的粒子会朝着负极移动,这也证明了它们带正电。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个斥力让胶体粒子之间保持距离,不会轻易聚集到一起变大,所以它们能一直悬浮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体溶液。
现在,我们加进去了稀盐酸。盐酸在水里会电离出氢离子(H⁺)和氯离子(Cl⁻)。这时候,带负电的氯离子就成了关键角色。它们会中和掉氢氧化铁胶体粒子表面的正电荷。
一旦电荷被中和,粒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就消失了。它们在布朗运动中不断碰撞,一碰上就容易粘在一起,形成更大的颗粒。这个过程就像磁铁一样,没了斥力,就很容易吸在一起。颗粒从小变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法再悬浮在水里了,最后就沉了下去。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红褐色沉淀。
所以,第一步的现象是溶液从澄清变浑浊,然后出现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盐酸里的氯离子破坏了胶体的稳定性,导致了聚沉。任何电解质溶液,比如硫酸钠溶液,滴进氢氧化铁胶体里,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因为电解质里的离子都能起到中和电荷的作用。
第二阶段:沉淀溶解,溶液变色
如果继续往试管里加稀盐酸,而且加的量足够多,你会看到第二个阶段的现象:刚才生成的红褐色沉淀,会慢慢溶解掉。 最终,试管里的液体会变成黄棕色的溶液。
这个过程就好理解多了,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酸碱中和反应。氢氧化铁是一种碱,虽然它不怎么溶于水,但能和酸反应。盐酸是强酸,所以氢氧化铁沉淀会和盐酸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是:Fe(OH)₃ + 3HCl → FeCl₃ + 3H₂O。
这个反应的产物是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是可溶于水的,氯化铁溶液本身就是黄色的。所以,随着沉淀不断溶解,生成的氯化铁越来越多,整杯液体的颜色就从红褐色浑浊物变成了澄清的黄棕色溶液。
简单总结一下整个过程的现象:
1. 开始:滴加少量稀盐酸,原本澄清的红褐色胶体变浑浊。
2. 然后:出现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3. 最后:继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沉淀逐渐溶解,溶液最终变成黄棕色的氯化铁溶液。
整个过程完整地展示了胶体的两个重要性质:一是胶体在电解质作用下的不稳定性(聚沉),二是被破坏后的产物(氢氧化铁沉淀)具有碱性,能与酸反应。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个实验,你就知道里面发生了两件大事:先是“电荷中和”导致的物理变化为主的聚沉,然后是“酸碱中和”导致的化学反应。这两个过程接连发生,才构成了我们观察到的完整现象。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