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凭证的填制,说白了就是两件事:处理“原始凭证”和制作“记账凭证”。前者是证据,后者是根据证据写的账。这两步做不好,整个账本就是一团糟。
第一步,拿到原始凭证后,别急着做账,先审核。 这一步是基础,基础歪了,后面全白搭。审核什么呢?主要是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就是看这张票是不是真的。 我见过有员工用P过的假发票来报销,看起来跟真的一样,最后还是通过税务网站查验才发现问题。 所以,拿到发票,特别是大额的,最好都上网查一下真伪。除了发票本身,还要看业务是不是真的发生了。
合法性,是看这张凭证记录的业务符不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的规定。 比如,公司报销费用,得有正规发票,拿一张白条收据就不合规,税务局不会认。
准确性,是检查凭证上的数字对不对。 发票上的单价乘以数量是不是等于总金额,大小写金额是不是一致。 我刚做会计的时候,就因为粗心把一张采购单的总价看错,多付了供应商一笔钱,后来追回来费了好大劲。所以,计算器多按几遍,没坏处。
完整性,是看凭证上该有的信息全不全。 比如一张发票,购买方和销售方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货物名称、规格、数量、单价、金额、开票日期,这些都得有。 还有经办人、验收人、领导的签字,这些手续也要齐全。 附件也一样,比如报销差旅费,除了交通票和住宿发票,出差申请单、审批单这些都得附在后面。
原始凭证审核没问题了,才能进入第二步:填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就是把原始凭证上的信息,用会计的语言——也就是“借”和“贷”——翻译一遍。
填制记账凭证,有几个关键项必须写清楚。
第一个是日期。这个日期不是你填凭证的日期,也不是发票上开票的日期,而是经济业务实际发生的日期。 比如,你11月25号付了12月的房租,那记账凭证的日期就应该是11月25号。这个点很多新人会搞错。
第二个是凭证编号。公司的记账凭证要连续编号,不能跳号。 一般会按照业务类型分成“收”、“付”、“转”等字号,比如收款凭证就是“收字第1号”,付款凭证是“付字第1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查找,也能防止有人在中间插入假凭证。如果哪张凭证写错了作废,也要盖上“作废”章,和正确的凭证放在一起,不能撕掉。
第三个是摘要。摘要要把这笔业务说清楚,但又要简单明了。 最忌讳的就是写得太含糊,比如就写个“报销费用”或者“收到货款”。 这样写,过几个月你自己都想不起来这是哪一笔钱。一个好的摘要,应该能清楚地说明业务内容,比如“支付XX公司2025年11月办公室租金”。 如果是报销,最好写上谁报销的什么费用,比如“张三报销北京出差差旅费”。 这样以后查账,看一眼摘要就明白了。
第四个是会计科目和金额。这是记账凭证最核心的部分。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判断这笔业务应该计入哪个会计科目,然后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来填写。 比如,公司用银行存款买了500元的办公用品,那会计分录就是:
借:管理费用 – 办公费 500元
贷:银行存款 500元
这里的金额必须和原始凭证上的金额一致。 如果一张记账凭证后面附了好几张原始凭证,要把它们的金额加总,填到对应的会计科目后面。
第五个是附件张数。就是这张记账凭证后面一共贴了多少张原始凭证,数清楚了填上去。 比如报销差旅费,附了2张火车票,1张住宿发票,那附件张数就是3。这个数字很重要,是未来审计和核对的重要依据。
最后一个是签名。一张记账凭证,一般需要制单人、审核人、记账人、会计主管等相关人员签字或盖章。 在规范的公司里,制单人和审核人不能是同一个人,这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了防范错误和舞弊。
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效率,很多人会用财务软件。软件可以自动编号、自动平衡借贷金额,方便很多。 对于一些每个月都发生的固定业务,比如计提工资、摊销费用,可以直接复制上个月的凭证,改个日期和金额就行,能省不少事。
但是,工具代替不了思考。软件只能帮你减少重复劳动,但判断业务性质、选择正确的会计科目,这些核心工作还得靠人脑。 尤其是刚开始做会计,一定要手动多做几遍,把原理搞懂。把每一张凭证都当成一个案例来学习,时间长了,自然就熟练了。基础打扎实了,以后不管用什么软件,做什么复杂的账,心里都有底。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