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n,这个词,你要是直接问我,我第一反应脱口而出的,肯定是吃的。就是那种圆滚滚、软乎乎的小面包。但这个答案,说实话,太敷衍了,就像只告诉你苹果是一种水果一样,完全没抓住精髓。Bun的世界,远比一个简单的“小面包”要丰富、生动,甚至……有点儿五花八门。
我们先从最直观的,也就是它在餐桌上的身份说起。
在美国,你一说 bun,大家脑子里立刻浮现的画面,大概率是汉堡。汉堡胚,就是最经典的 hamburger bun。你闭上眼想,麦当劳、汉堡王,那两片夹着肉饼的,就是它。松软,顶部可能还撒着几粒白芝麻,带着一点点甜味。还有热狗,那长条形的,专门为了拥抱那根香肠而生的,叫 hot dog bun。它们就是快餐文化里的基石,是绿叶,是那个不可或缺的、温柔的背景板。没有了 bun,汉堡就只是一块孤零零的肉饼,热狗也只是一根寂寞的香肠。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包裹”,为了让你能一手掌握,大快朵颐。
但如果你以为 bun 只是快餐的配角,那格局就小了。往精致了走,有那种在早午餐(Brunch)店里常见的小圆面包,它们可能叫 dinner roll 或者直接就是 bun,抹上黄油,蘸着浓汤,那种麦香和奶香混合的滋味,是另一种朴素的幸福。
跳出美国,来到英国,bun 的家族就更庞大了,而且画风突变,甜党开始占领高地。比如大名鼎鼎的 Chelsea bun(切尔西包),那是一种卷成漩涡状的甜面包,里面裹着葡萄干和香料,表面刷着一层晶亮的糖浆,咬下去满口甜蜜。还有一种我个人对英式的 sticky bun(黏黏包)情有独钟。哦天,那玩意儿简直是热量炸弹,但幸福感也跟着一起爆炸。它通常用肉桂、红糖和坚果做馅,烤好后倒扣过来,焦糖酱汁淋漓而下,又黏又甜,吃完必须舔手指。你看,同样是 bun,在这里,它不再是配角,而是绝对的主角,是下午茶桌上的明星。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把视线转向亚洲,尤其是我们熟悉的中华文化圈,bun 这个词的翻译和对应就变得非常奇妙。我们的包子,特别是那种没有馅的馒头,在英文里,很多时候就被翻译成 steamed bun。一个“steamed”(蒸的)就精准地道出了东西方在处理面团上的巨大差异。一个是烤箱里的烘烤,一个是蒸笼里的水汽。所以当你在国外的中餐厅菜单上看到 pork bun 或者 char siu bun,别怀疑,那就是在对你说:“朋友,来个叉烧包呗?”这种文化上的嫁接,让一个简单的英文单词瞬间充满了东方的烟火气。
聊完了吃的,你以为就结束了?不,bun 的奇幻漂流才刚刚开始。
头发上的那个?对,也是 bun。
女孩子(当然现在很多时髦的男士也一样)把长发在脑后或头顶盘成一个发髻,那个发髻,就叫 bun。这个用法简直和吃的那个一样普遍,甚至更日常。想想看,是不是很形象?一个圆滚滚的发团,可不就像个小面包嘛。而且这里面的花样可就多了去了。利落干练的芭蕾舞演员,她们盘的是一丝不苟的 ballet bun;早上来不及洗头、随便用皮筋一扎的,叫 messy bun(凌乱发髻),透着一种慵懒随性的时髦感;高高盘在头顶的,可以叫 top knot。这个 bun,是优雅的代名词,也是懒人的救星。它出现在T台秀场,也出现在大学图书馆里熬夜的学霸头上。它是一种风格,一种状态。
所以,当一个外国朋友对你说 “I like your bun”,你可得先判断一下,他是在夸你的发型,还是……在觊觎你手里的面包。当然,绝大多数情况,是在说发型。
然后呢,画风一转,我们聊点儿更……怎么说呢,更接地气,甚至有点儿俚语色彩的用法。
在非常口语化的表达里,buns(通常用复数形式)可以用来指代人的臀部。对,你没看错。这个说法有点俏皮,不那么正式,但非常普遍。健身房里教练喊着“Let’s work on those buns!”(我们来练练臀部!),那绝对不是让你去厨房和面。著名的健身操系列“Buns of Steel”(钢铁般的臀部),名字就说明了一切。这个比喻同样来源于形状,两个圆滚滚的……你懂的。所以,这算是一个你得知道,但使用时要看场合的用法。
还没完。
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习俗表达:to have a bun in the oven。直译过来是“烤箱里有个小面包”,听着是不是有点萌?它的实际意思是“怀孕了”。这是一个非常形象和温馨的比喻,把妈妈的肚子比作一个温暖的烤箱(oven),正在孕育着一个小生命(bun)。虽然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这个说法有点老派,但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或者在一些家庭的温馨时刻,你依然能听到它。它把一件人生大事,用一种充满生活气息和食物香气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温暖。
最后,bun 还可以作为一种爱称的组成部分,比如 honey bun。Honey是蜂蜜,bun是小面包,合在一起就是“甜心小面包”,用来称呼爱人、孩子,那种甜腻劲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你看,一个简简单单的 bun,背后却牵扯出这么多吃的、用的、说的,甚至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俚语。它从厨房的烤箱出发,爬上了美女的发梢,跳到了健身房的口号里,最后还悄悄躲进了妈妈的肚子里。
语言这东西,真的就像一个宝盒,你打开一层,下面还有一层,永远有惊喜。它不是死的规则和定义,而是活生生的、与文化、生活、甚至人体部位紧密相连的一幅画卷。所以下次再看到 bun,别只想到汉堡了,它的世界,可大着呢。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