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guss”这个词,在标准的英语世界里,它根本不存在。它不是一个词。
它十有八九,不,是十有十,就是guess这个词的拼写错误。一个非常常见,甚至可以说有点可爱的拼写错误。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个场景:要么是某个人在手机上飞快地打字,拇指一滑,把e敲成了u;要么,更有可能的是,一个英语学习者,他完全是根据读音来拼写的。你念念看,guess,那个/gɛs/的音,用拼音的逻辑去套,可不就是“guss”的感觉吗?
所以,问题的直接答案就这么简单。但如果我们就此打住,那就太没意思了。
因为这个小小的拼写错误,像一个意外打开的入口,恰好把我们引向了guess这个词本身那片广阔又迷人的海域。这个词,远比“猜测”这两个汉字所能承载的要丰富得多。
Guess,它首先是一种日常的、近乎本能的心理活动。
比如你朋友约饭迟到了半小时,你拿起手机,不是去查证,而是去guess:他是堵在路上了,还是睡过头了?这一个念头闪过,就是一次guess。你看到一个快递盒子,上面没写寄件人,你掂了掂分量,晃了晃听声音,你在干嘛?你在guess里面到底是什么。看一部悬疑电影,剧情走到一半,你跟旁边的人悄声说:“我猜,凶手是他。”这,就是最纯粹的guess。
它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带点小冒险的动词。它不是科学。不是逻辑。它是一种……嗯,一种感觉。一种基于经验、直觉和零碎信息的快速判断。所以英语里会说 “Take a guess” 或者 “Wild guess”,前者是鼓励你“猜一下嘛”,后者则是指“瞎猜一个”,都带着一种轻松、非正式,甚至有点游戏感的色彩。
但guess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一场巨大的guess么?你选择一个专业,其实是在guess自己未来会喜欢并擅长这个领域。你决定和一个人共度余生,那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guess,你在guess你们的爱能抵御时间的磨损,你们的性格能够长久地契合。你跳槽去一家新公司,也是在guess那里的平台、文化和老板,会比现在更适合你。
这些决定,没有哪一个是能通过100%的逻辑推演和数据分析得出的。最终拍板的那一下,总包含着直觉的成分,包含着对未知的一种勇敢的探寻。那就是guess。它不是盲目的赌博,它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一个最接近“我想要的”的选择。这词儿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冒险精神。
我特别喜欢guess在口语里的另一种用法,尤其是在美式口语里,它几乎成了一个口头禅:“I guess so.”
这句话太妙了。它翻译过来是“我想是吧”,但里面的情绪可复杂了。它可能表示一种不太情愿的同意(“好吧,就算是吧”),也可能是一种带有保留意见的认可(“嗯……大概是这样”),甚至可以是一种无奈的妥协(“那我也只能这么认为了”)。它像一层柔软的缓冲垫,垫在你和那个冷冰冰的、确定的“Yes”之间。一个简单的“I guess so”,背后可能是一个人转了八百个弯的思绪,和一点点不那么确定的自我。
当别人问你,“Are you happy?”(你快乐吗?)
如果你毫不犹豫地回答“Yes!”,那当然很好。
但很多人,在某个疲惫的下午,可能会迟疑一下,然后轻轻地说:“I guess so.”
这一句guess,包含了多少成年人的辛酸、无奈和自我和解啊。它承认了生活的不完美,承认了快乐并非一种恒定的状态,而是一种时有时无、需要我们去努力辨认和抓住的东西。
再回到那个错误的“guss”。
这个错误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完美地体现了语言的“习得”过程,而不是“学习”过程。学习是理性的,是背单词、记语法,是确保每一个字母都正确无误。而习得,是感性的,是沉浸式的,是像婴儿学母语一样,靠听、靠模仿、靠感觉。那个把guess写成“guss”的人,他很可能英语语感很好,他抓住了这个词发音的精髓,只是在最后输出成文字时,被他母语的拼读习惯带跑了而已。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有人写“guss”,别急着笑他。真的。
这个小小的、可爱的错误,反而像一个路标,把我们引向了guess这个词更深的腹地。它让我们思考,我们每天都在做多少次guess?我们的人生,建立在多少次大大小小的guess之上?那些最伟大的发现,艺术家在画布上落下第一笔,科学家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说,不都是从一个天才般的guess开始的吗?
它提醒我们,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常态,而直觉和勇气,是我们穿越这片不确定性迷雾的火把。我们依赖guess去建立人际关系,去探索世界,去定义我们自己是谁。
所以,“guss”是什么意思?
它什么意思都不是。
但它又像一把钥匙,意外地打开了“guess”这扇大门,让我们看到了里面那个充满冒险、直觉、无奈与勇气的,活生生的人类世界。这,可比一个正确的拼写有意思多了,不是吗? I guess so.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