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e,最直接的翻译,就是“成为”或者“变成”。
但你真的就这么理解它吗?如果只是这样,那也太……太无趣了。这个词的背后,藏着的是时间、是过程,甚至是一场不动声色的革命。它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状态切换,不是像按一下开关,灯“啪”地就亮了那么简单。
我们总以为 become 是一个结果。比如,He became a doctor. 他成了一名医生。我们看到的,是那个穿着白大褂,拿着听诊器的最终形态。但这个词真正想说的,是那个从一个普通医学生,啃下成吨重的书本,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实习期间被骂得狗血淋头,最终,终于,穿上那件白大褂的整个过程。那是一段用疲惫、迷茫、坚持和希望搅拌而成的漫长岁月。Become 真正迷人的地方,恰恰是这个现在进行时的、充满动态和不确定性的“-ing”形态——becoming。
你想想,毛毛虫 becomes a butterfly。它不是睡一觉醒来就长出了翅膀。它把自己包裹在茧里,在黑暗中,把过去的一切彻底打碎、溶解,进行一场几乎是死亡般的重塑。那是一种毁灭性的创造。所以,当你用 become 这个词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应该有画面:是一个学生在图书馆的灯下,眼神疲惫但专注;是一个创业者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对着白板苦思冥想;是一滴水,从云端落下,汇入溪流,奔向大海,它的形态、它的“身份”一直在改变。
这个词,充满了张力。
它描述的,常常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一旦你 become something,你通常就回不去了。一个男孩 becomes a father,从他抱起那个皱巴巴的小生命开始,他就不再仅仅是他自己了。他的世界观、他的责任、他看待时间的方式,全都变了。他不可能再“变回”那个无忧无虑的男孩。这是一个单向的旅程。所以 become 这个词,天生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沉重感。
更妙的是,become 还有另一个,看似完全不相干,却又在哲学层面美妙呼应的意思。
当英国人对你说:“That dress really becomes you.”
她绝对不是在说“那条裙子变成了你”。这里的 become,意思是“适合”、“相称”、“衬托”。它让你的优点更加突出,让你整个人看起来更和谐、更完整。这是一种非常优雅和高级的夸赞。它不是说裙子本身多好看,而是说裙子和你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们互相成就了对方。
现在,你把这两个意思放在一起品一品。
一个,是内在的、剧烈的、脱胎换骨的转变。
另一个,是外在的、和谐的、天造地设的匹配。
这难道不是很奇妙吗?
或许,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让第一种 become(成为)最终通向第二种 become(适合)。
我们努力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更专业的人,一个更勇敢的人。一开始,这个新的身份可能像一件借来的、不合身的衣服。我们模仿、我们学习、我们笨拙地扮演着这个新角色。我们 trying to become a leader,但开会时手心还是会出汗;我们 trying to become a sophisticated person,但在某些场合还是会感到局促。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挣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内化,这个新的身份,慢慢地、慢慢地,就长在了我们的身上。它不再是一件外衣,而成了我们的皮肤。有一天,你毫不费力地就做出一个果断的决策,你自然而然地就能欣赏一幅画作的美。那一刻,你所成为的(what you have become),终于真正地“适合”你了(it becomes you)。
你不再是“扮演”一个角色,你就是那个角色。
所以,become 绝对不是一个静态的、躺在字典里的词。它是一个充满动态、过程和情感的词。它既包含了从A到B的巨大转变和其中的阵痛,也蕴含了B这个状态与你本身完美融合后的那种和谐之美。
下一次,当你再看到 become,希望你不要只想到“变成”。
去想想那只在茧里挣扎的蝴蝶。
去想想那个彻夜不眠的医学生。
也去想想那件完美衬托出你气质的衣服。
它是一个关于“生成”的故事,一个关于“我是谁”以及“我将要去向何方”的,永恒的追问。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不都在这个 becoming 的道路上吗?我们永远在成为的路上,从未真正抵达。这或许就是 become 这个词,最深刻,也最动人的地方。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