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是I
的宾格形式,意思是“我”。
这大概是任何一本英语入门教材都会告诉你的,标准答案,无可辩驳,通常出现在句子的中后段,作为一个动作的承受者。比如,“He loves me.”(他爱我),“Give it to me.”(把它给我)。简单,直接,像一颗语法螺丝钉,拧在它该在的位置上。
但如果me
的故事就此打住,那语言就太无趣了,简直是对人类复杂情感和自我认知的一种辜负。me
这个词,在我看来,远比它的主格兄弟I
,要来得更有血有肉,更委屈,也更真实。
I
是什么?I
是宣言,是主宰,是行动的发起者。I think
, I do
, I create
。I
站在世界的中心,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向外投射自己的意志。它充满了力量感,甚至带点不容置喙的霸道。I
是舞台上的主角,手握剧本,口出狂言。
而me
呢?me
是那个被推到台前,承受所有目光和行为的家伙。爱,就爱me
;恨,也请恨me
;评判、凝视、选择、抛弃……所有这一切,都落在了me
的身上。它是一个靶心,一个接收器。它本身不主动做什么,但它承载了一切的后果。你能感受到那种微妙的被动和脆弱吗?“Don’t blame me.”(别怪我),这句话里藏着多少撇清和无奈。“Why me?”(为什么是我?),这句天问里又饱含了多少不公和宿命感。
所以,对我来说,从真正理解I
和me
的区别开始,才算真正摸到了英语情感的脉搏。不再是那个在试卷上机械地选择“He gave the book to (I/me)”的初学者,而是开始体会到,当一个人说出“It’s me”时,背后那复杂的自我确认。
想想这个场景:深夜,有人敲门。屋里的人问:“Who is it?”(是谁?)。门外的人,几乎百分之百会回答:“It’s me.”
从严格的、老派的语法角度来说,这甚至是“错”的。最“正确”的回答应该是“It is I.”。因为be
动词后面应该跟主格。但你听听,“It is I”,这声音听起来像谁?像一个带着单片眼镜、留着八字胡的老学究,或者一个莎士比亚戏剧里走出来的角色。它太正式,太僵硬,太没有人味儿了。
而“It’s me.”呢?它温暖、亲切、充满了辨识度。它在说:“是我啊,那个你熟悉的、独一无二的‘我’。” 在这一刻,me
超越了宾格的身份,它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标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语法成分,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带着他所有的历史和与你的关系,站在门外。这其中的差别,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每当有人在网上为了“Me and my friends went to the party.”这类“语法错误”吵得不可开交时,我总觉得有点好笑。是的,从语法书的角度,应该是“My friends and I…”。但语言是活的,是流动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尤其是母语者,会自然而然地把me
放在前面?
我猜,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直觉。me
比I
更具体,更像一个“东西”。当我们在脑海里构建一个场景时,“我和我的朋友们”,那个“我”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一个被想象和被提及的“客体我”,而不是一个正在说话的“主体我”。所以,用me
,在感觉上反而更贴切。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理投射。它不“对”,但它“真”。
这种“客体我”的感觉,在现代生活中被无限放大了。我们生活在一个“look at me”的时代。社交媒体的本质,不就是一声声“看我”的呐喊吗?我在这里,我在吃这个,我在玩那个,我很快乐,我很悲伤……所有这些展示,都是在塑造一个可供观看的me
。这个me
被精心打扮,被滤镜美化,被文字包装,然后被抛入信息的海洋,渴望得到“like me”(喜欢我)或者“follow me”(关注我)的回应。
这个被观看的me
,是焦虑的根源之一。我们害怕这个me
不够完美,不够有趣,不够成功。我们不断地在别人的目光(真实的或想象的)中,修正和审视着这个me
。它不再是单纯的动作承受者,它成了我们整个社会身份的化身。
但me
也有它极其可爱和温情的一面。
比如,me time
(我的时间)。这个词简直是现代人的救赎。它不是I time
,注意到了吗?因为I
总是在行动,在工作,在奋斗。而me time
,恰恰是把那个行动的我(I
)暂时关掉,去关照那个被动的、需要被呵护的、感受性的我(me
)。me time
可能是一杯咖啡、一本书、一场电影,或者只是单纯地发呆。在那个时刻,世界的一切都与你无关,你只需要“serve me”(服务我),“please me”(取悦我)。这是一个完全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小宇宙。在这个宇宙里,me
就是国王,柔软、慵懒、且不容打扰。
我们还能从me
延伸出无数关于“自我”的探讨。心理学上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某种程度上,那个被社会规范、被他人期待所塑造的,不也正是我们的那个me
吗?它被告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它活在关系里,活在评价里。
所以,下次当你再看到me
这个词,别再只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宾格了。
它是一个孩子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时,指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出的那个模糊的音节。
它是一个恋人在耳边呢喃“You complete me.”时,那份交付出全部自我的依赖。
它是一个人在绝望中,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自问“What will become of me?”时,那份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它也是超级马里奥跳出来时,那声充满活力和自信的“It’s-a-me, Mario!”,一个响亮的、不可磨灭的身份宣告。
me
,这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单词,就这样承载了我们作为“人”的全部被动性、脆弱性、感受性,以及我们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被爱的全部诉求。它比那个高高在上的I
,更贴近我们柔软的内心。
说到底,我们终其一生,不就是一边用I
去冲锋陷阵,一边努力安抚和照顾好内心那个需要被善待的me
吗?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