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l,这个词,你要是直接查字典,它会告诉你,是购物中心,或者说大型购物商场。没错,这是它最核心、最直接的意思。但如果仅仅停在这里,那就太小看这个词了。Mall这个词背后,可是一整个时代,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说白了,一个mall绝不仅仅是把一堆商店塞进一个大盒子里那么简单。你脑海里浮现的,不应该只是一个百货大楼。想想看,那种感觉——你从室外炎热或寒冷的空气中一步跨入,瞬间被一股恒温的、混杂着爆米花甜香、香水前调和新衣服味道的空气包裹。耳边是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夹杂着远处美食广场传来的嘈杂人声和近处人们的交谈、脚步声。眼前,是明晃晃的灯光,光洁如镜的地板,和一排排望不到头的、闪闪发光的品牌店橱窗。
这,才是mall。
它是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人造环境,一个自成一体的微型城市。在美国,这个概念在二战后随着郊区化浪潮而兴起,它几乎是汽车文化的孪生子。人们开车来到这个巨大的“盒子”里,把车停在同样巨大的停车场,然后就可以在里面解决一切需求——购物、吃饭、看电影、娱乐,甚至社交。它是一个完美的避风港,把风雨、酷暑、严寒,连同外界的混乱都隔绝在外。在那个年代,Mall就是中产阶级梦想的实体化身。
所以,你看,它和我们通常说的“shopping center”(购物中心)还是有细微但关键的区别的。一个户外的、由几家大型超市和一些小店组成的商业区,你可以叫它shopping center。但mall,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封闭式、巨型、一站式的强烈暗示。一个是简餐,一个是盛宴。Mall提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消费体验。
它的社交属性甚至一度超越了其商业属性。对于没有太多娱乐场所的郊区青少年来说,Mall就是他们的城市广场,是他们的“agora”。他们在这里闲逛(hang out),在这里结交朋友,在这里进行尴尬的第一次约会。成群结队的女孩们咯咯笑着从一家服装店逛到另一家,男孩们则可能在游戏厅里比拼着分数。家长们把这里当成周末“遛娃”的绝佳去处,在他们购物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在专门的游乐区或者溜冰场里耗尽精力。
这种文化也漂洋过海,在中国扎了根,并且被我们玩出了新的花样。你看看国内那些名字里直接带着“Mall”的,或者那些我们习惯性称之为Mall的地方,比如各地的万达广场、大悦城、太古里(虽然太古里是开放街区式,但其营造的氛围和功能性,已经非常Mall化了)。它们不仅仅是美国郊区Mall的复制品,它们变得更庞大、更复杂、更光怪陆离。
中国的mall里,除了标配的零售、餐饮、电影院,你还能找到KTV、密室逃脱、剧本杀、室内动物园、艺术展、甚至还有卡丁车赛道和海洋馆。它变成了一个更加五脏俱全的消费主义巨兽,试图把你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的线下娱乐时间都牢牢抓住。它不再仅仅是“购物”中心,它是一个“体验”中心。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它都想塞进去,让你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但是,时代变了。
当电子商务的铁蹄踏碎了实体零售的黄金时代,Mall这个曾经的王者,也开始显露疲态。我们不再“必须”去Mall才能买到心仪的商品,动动手指,快递就能送到家门口。曾经作为核心吸引力的“购物”功能被大大削弱,Mall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
于是我们看到了它的挣扎和转型。那些失败的,成了新闻里令人唏嘘的“鬼城Mall”(Ghost Malls),空旷的大厅里只有回声,扶手电梯静止着,布满灰尘。而那些成功的,则在“体验”这条路上一路狂奔。它们疯狂地增加餐饮比重,引入首店、网红店、旗舰店,把最好的位置留给能吸引人流的体验式业态。它们拼命地办各种活动,动漫展、明星见面会、季节性主题装饰……一切都是为了给你一个“必须来现场”的理由。
所以,现在你再问我“mall是什么意思”,我的答案会更复杂。
它是一个英文单词,意为大型综合购物中心。
但它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消费时代,一种以汽车和郊区为基础的美国中产生活方式的缩影。
它是一个建筑学概念,一个封闭的、人工的、试图提供完美舒适体验的“茧房”。
它是一个社交场所,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和家庭时光,是有血有肉的生活场景。
它还是一个正在被时代浪潮冲击、努力自救和转型的商业模式,一个在虚拟网络世界挤压下,奋力证明自己实体存在价值的挣扎的巨兽。
这个词,早已超越了其字面本身。它包含着空间、时间、欲望和记忆。下一次,当你走进一个巨大的Mall,或许可以试着感受一下,除了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空气中还漂浮着什么。那是一种混合了商业气息、人间烟火和时代变迁的,复杂而又迷人的味道。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