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这个在我们的数字生活中几乎无孔不入的两个字母,它最直接、最核心的意思,就是 identification 或者 identity 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身份证明、标识,或者更进一步,是身份本身。
它可能是你登录任何一个APP时输入的那个独一无二的用户名,那个User ID;也可能是你身份证上那一串冷冰冰却又至关重要的数字,那个National ID;还可能是你在公司系统里的工号,你在游戏世界里的角色名,你在茫茫代码海洋里被赋予的一个特定编号。
简单来说,ID 就是一个系统为了精准地、毫无歧取地“认出”你而分配给你的一个唯一标签。
它就像你在数字世界里的一个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灵魂烙印,没有它,系统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你过往的一切消费记录、聊天内容、游戏存档,都会瞬间变成一堆毫无归属的、漂浮在数据海洋里的孤魂野鬼。所以,从这个层面看,ID 是数字秩序的基石,是整个现代信息社会得以运转的底层逻辑。这玩意儿,可比用户名和密码那套东西要底层、要核心得多。密码可以改,用户名有时候也能换,但那个最初分配给你的、刻在数据库底层的 ID,往往是永恒的。它才是你的数字真名。
但,真的只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的探索仅仅停留在“身份标识”这个层面,那就太小看“id”这两个字母所能撬动的巨大世界了。尤其是在心理学的殿堂里,“id”拥有一个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得令人战栗的含义。
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那宏伟的精神分析理论大厦中,id,或者说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模糊、也最强有力的部分。它潜藏在我们的意识冰山之下,代表着人类最原始的、未经压抑的欲望和本能。饥饿、口渴、性欲、攻击性……所有那些驱使我们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性冲动,都居住在这个黑暗的王国里。
这个 id(本我),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它不管不顾,不讲逻辑,不分对错,更没有道德可言。它像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婴儿,一旦产生欲望,就要求立刻、马上得到满足。它是一头被囚禁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充满生命力的野兽。
你看,这多有意思。
一个 ID(身份标识),是社会、是系统、是外部世界为了“管理”和“识别”我们,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一个高度理性、高度秩序化的符号。它要求我们是唯一的、可控的、可预测的。你的银行账户ID,必须精确无误;你的社交媒体ID,构建了一个你想让别人看到的人设。它追求的是秩序、是清晰、是文明。
而另一个 id(本我),则是我们内在的、混乱的、充满原始力量的欲望本身。它是一切冲动和混乱的源头,它追求的是即时的满足、是挣脱一切束缚的自由。它代表的是混沌、是本能、是野性。
这两者,简直就是一对完美的矛盾体,是文明与野蛮、秩序与混沌、理性与本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投射。
我们每天都在用一个又一个的 ID 去登录、去验证、去证明“我是我”,我们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个社会化的、被驯服的身份。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让代表财富的那个 ID 里的数字更好看;我们精心经营社交网络,是为了让那个虚拟 ID 看起来更光鲜亮丽。我们活在无数个 ID 编织的网里,这些 ID 共同定义了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价值和形象。它们是我们的面具,我们的铠甲,也是我们的枷锁。
说实话,我有时候会觉得有点毛骨悚然。当我们被简化成一串代码,一个编号,一个可以被算法轻易拿捏和预测的数据ID时,我们的人性在哪里?我们的复杂性、我们的矛盾、我们那些无法被量化的喜怒哀乐,又被置于何地?
然而,就在这些井然有序的 ID 外壳之下,那个原始的 id(本我) 从未沉睡。它会在你深夜里突然涌起对垃圾食品的强烈渴望时咆哮;它会在你看到不公时,让你在开口理性分析之前,先燃起一腔怒火;它会在你疲惫不堪时,让你想抛下一切责任,什么都不管不顾。
我们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不就是一场外部的 ID(身份) 和内在的 id(本我) 之间永无休止的战争与妥协吗?我们的人格(Ego,自我)就像一个疲惫的调停者,一边要安抚内在那个哭闹不休的“本我”巨婴,一边又要应对外部世界那个拿着各种 ID 表格要求你“填好、对齐、不许出错”的“超我”(Superego)监工。
所以,下一次当你输入自己的 User ID,或者出示你的 ID Card 时,你或许可以停顿一秒钟。想一想,这个简单的缩写背后,是多么深刻的对立和统一。它既是你行走于世的通行证,一个被精心打磨和定义的社会身份;也是你内心深处那个永不满足、充满生命原始驱动力的欲望之源。
它既是“你”,又不是完全的“你”。它定义了你,也束缚了你。而我们,就活在这双重含义的夹缝之中。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